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去古羌城 探寻永不消逝的羌族文化

华西都市报 2014-09-30 19:54 大字

三位专家走进中国古羌城。

·我国羌族最大聚居区·世界范围最大羌文化建筑群·目前我国最大羌族文化旅游度假区

7月,由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联合茂县中国古羌城、省内多位考古学家、非遗文化专家、少数民族文化学者共同发起的“重走营盘山探秘中国古羌城”大型科考探秘活动,引起了市民高度关注。“5·12”大地震后,如何更好地做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羌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有着怎样联系和影响?中国古羌城的建成对此又有何深远意义?这些问题依然萦绕在每一个关心羌文化人的心头。

23日,华西传媒集群特邀川内著名非遗文化学者、少数民族文化专家以及当地文物工作者,继续走进我国羌族最大聚居地——茂县,全面了解神秘的羌族文化,探寻中国古羌城对古羌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

依靠口传身教羌族文化面临消亡

茂县是我国羌族最大聚居地,羌族文化传统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5·12”大地震不仅使羌族的物质文化遭受严重损害,而且使许多艺术文化受到严重损害,如羌族歌、羌族舞、羌语、羌绣、羌俗、羌族音乐、宗教信仰等都因为传承人的逐渐消失及居住环境的变化面临消亡和异化。因为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艺术文化都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

23日,华西传媒集群特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硕士点导师贾银忠、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四川羌学研究中心主任蒋彬、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开榜一行来到茂县中国古羌城,探寻羌族文化以及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蒋彬教授告诉记者:“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被称为‘华夏民族之母\’,是研究中国民族发展演变的‘活化石\’。而茂县是我国羌族主要的聚居区,占到了羌族总人数的1/3。羌族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遗产以民间遗产为主体,主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汶川大地震中,依赖于口传心授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保护及传承羌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旅游开发利于羌族文化保护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来四川羌族灾区追求异质文化体验的游客不断增多,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越来越受青睐。羌区旅游的高速发展,正是因为羌区拥有羌族丰富独特的瓦尔俄足节、羊皮鼓舞、多声部民歌、莎朗、羌笛、羌绣等高品位的羌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为更好地认识、保护、传承羌族文化,2013年11月,茂县依托营盘山文化遗存打造了世界范围最大羌文化建筑群——中国古羌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开榜认为:中国古羌城在茂县是重要的文化核心区域,拥有浓郁的羌族文化氛围,规模堪称如今最大的一个羌族文化区。作为九寨旅游环线重要的过境地,需要通过发展旅游,从挖掘、提炼、交流、传承中保护好羌族文化。

茂县是我国羌族最大聚居地,羌族文化传统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在中国古羌城中,不但保持了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而且还充分体现了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硕士点导师贾银忠认为,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关键在于培养、扶持各种文化传承人。在中国古羌城里,我看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知识的传承者,这些老艺人堪比一个图书馆。“抓住了这种活态文化,并将之培养和延续,就抓住了‘非遗\’保护的根本。”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瑾悦董峰摄影孙培可

新闻推荐

看萤火虫还是体验羌族文化?你选!

■天府早报记者黄云王玥天府早报联合川报全媒体集群四川在线、“四川新闻”客户端、四川日报官博官微、天府早报官博官微以及省内外众多景区、景点,组成“2014国庆黄金周福利联盟”,在国庆前夕倾力...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