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再现大量南朝佛像 这次是在下同仁路

天府早报 2014-12-16 16:35 大字

其中一件是国内极为罕见的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

■天府早报记者郑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杜牧的诗句,历史上南朝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景象便可浮现于脑海。

位于下同仁路的原成都水表厂厂区,1000多年前是何景象?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该址的一处空地进行考古时,意外发掘出了100多件精美的佛造像。让考古人员吃惊的是,历史上南朝时期的佛造像存世实物极少,而这批佛造像的年代则大多属于南朝时期,因此更显弥足珍贵。此外,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南朝题记的石刻,还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层位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南朝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古城墙旁竟发现南朝佛像

今年9月,为配合成都文旅集团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下同仁路126号原成都水表厂厂区空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该古遗址区背面与实业街相邻,东南方向距宽窄巷子街区仅约200米。

此前,这处空地因残存的几段古城墙,考古所已在2012年时对其展开过考古勘探,确认其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罗城西墙。这段城墙体南北长约45.5米,最宽处约23.5米,最高处约6.7米。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易立说:“今年9月再次在该遗址区开展了考古工作,打算对古城墙遗址进行进一步的勘探。我们曾预料到会发现文化层堆积,但没有料到会发现南朝至唐代晚期的石刻佛像。”

据悉,此次出土的这100多件精美的佛造像均为红砂石质地,个别造像有贴金装饰,且多数佛像年代为南朝时期,是近年来出土南朝佛像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南朝造像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发现罕见单体托塔天王像

易立介绍说,此次发掘共计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8座和水井2口,出土了瓷器、陶器、石造像、建筑材料和钱币等一批重要的生活遗物。其中,出土石刻佛像百余座,“它们虽然大多残破,但仍能看出造型的精美和精湛的雕刻工艺。”

在出土遗迹编号为H3和H6的两个灰坑中,埋藏有大量石刻佛像,约50余件,包括有单体佛、菩萨、天王佛及背屏式组合造像。“有一点极为重要的是,在此次出土的佛像中,有的佛像还留存有题记。”易立说,在出土的石刻佛像中,一件年代为南朝的背屏式造像刻有“梁天监十五年”的发愿文题记,根据文字记载,该佛像是为亡父、亡母而造。另外,在此批出土的佛像中,还有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这在国内极为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从坑内伴存出土的瓷器判断,H3的埋藏时代在五代至北宋初。此外,H6灰坑内出土了30余件石刻残件,其中罗汉头像较多,时代多属唐代。

这里曾有规模宏大的寺院

成都市中心,为何会出土如此大量南朝时期的佛造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佛教考古的张雪芬介绍,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十分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杜牧的诗句,历史上南朝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景象便可浮现于脑海。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得到广泛普及。在南朝,最富庶的地方就是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和四川的成都了。经济的发达,让成都的佛教文化也相当兴盛。此次在下同仁路发现大量佛像,说明这里曾经有过规模宏大的寺院。

成都曾多次发现南朝佛像

然而,与北朝云冈石窟等佛造像的丰富遗存相比,如今存世的南朝佛造像实物资料极为稀少。“而从出土情况来看,南朝时期的佛像多出土于四川地区。”张雪芬介绍说,也许是建康地区的佛教形态以金铜像或壁画的形式存在,只是战乱中没保存下来,或者还未被今人发现。而成都最近几十年,考古人员陆续在西安路、商业街、宽巷子以及新繁、茂县等地发现过南朝佛造像,数量大约七八十件。

不过据张雪芬介绍,此前的造像出土缺少科学考古发掘的依据,而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不仅有南朝题记的石刻,还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层位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南朝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新闻推荐

中国首部羌药谱出版

本报讯(记者松涛)9月3日,记者从茂县宣传部获悉,中国首部羌药谱《尔玛思柏—中国羌药谱》出版发行。该药谱的出版改写了“羌无药书”的历史。这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尔玛思柏—中国羌药谱》是羌...

茂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