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等”到“争”意识转变扯掉贫困户“标签” ——马尔康市日部乡英古村的脱贫路

阿坝日报 2017-01-10 00:00 大字

■赖荣琛记者杨骁

“以前觉得贫困户有搞头,现在自家有了小汽车,到哪儿去都方便,还是脱贫好。”近日,马尔康市日部乡英古村脱困户哈四姐和“第一书记”肖春霞的闲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是什么原因让脱贫户如此深有感触?

英古村距离马尔康市区多公里,是马尔康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属贫困村,全村户人中就有户贫困户,占了近四分之一。

英古村村民大多是大骨节病异地搬迁户,都住进了好房子,加上能享受国家政策补助及扶贫资金,村里渐渐形成“等、靠、要”风气,只在地里种上青稞、胡豆,就不再从事其它劳动,村里经常为了争“贫困户”名额闹矛盾。

肖春霞介绍,村里开始推进***工作时,计划帮助哈四姐在村里开个小卖部,并安排其在公益岗位负责打扫卫生。当时哈四姐还不是很愿意,以自己脸皮薄、缺资金买货架推脱,“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成员对她进行了反复劝解,承诺为她购买货架、制作店牌,并在批发商处以乡政府的名义担保,让她能先进货后付款。

如今,哈四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店里每月都能挣元左右,打扫卫生每月有元的固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还申请了小额贷款,家里购买了面包车,搞起了货物运输。

看到哈四姐过上了幸福生活,同村的贫困户若玛松和成珍罗玛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脱贫。

若玛松家和成珍罗玛家都是因病致贫。年,若玛松的儿子严木初患上了过敏性紫癜肾炎,需要换肾,尽管马尔康市内各部门帮扶资助了9万多元,但还是欠了近万元。成珍罗玛则是因为自己患有大骨节病和包虫病,家里5口人,只有儿子一个劳动力。

“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在经过调查和规划后,经过村民一事一议,提出了以种植油菜为短期产业,种植赤芍为长期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在日部中热街开设榨油坊,成立了日部乡英古村种植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

“刚开始说要种油菜和赤芍,我还有点不想种,觉得管理起来麻烦。乡上、村上的干部反复给我做思想工作,看到哈四姐日子越来越红火,我也就下定决心种了.5亩油菜和2亩赤芍。”交谈中,成珍罗玛向记者透露了当初发展种植的小插曲。

“我也和她一样,今年种了5亩油菜和3亩赤芍。”若玛松也接过话茬。

据统计,今年英古村有户贫困户种植油菜共计.亩,榨油总量斤,户均收入达元。截至目前,全村户贫困户中有户已经脱贫。

新闻推荐

刘作明在阿坝州2016年第一轮巡察工作汇报会上强调巡察机构要当好“探照灯”和“侦察兵”

本报讯月1日,阿坝州召开了十届州委第一轮巡察工作汇报会,会议听取了年州委第一轮巡察工作和汶川、马尔康县(市)试点巡察工作情况。州委书记、州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作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州...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