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刘佳日前列入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争创范

四川日报 2012-02-03 19:34 大字

□本报记者 刘佳

日前,列入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争创范围的7个城市、20个县城、126个镇乡和1194个村庄完成公示,成为新一批“示范争创地”。“民意测评为‘示范争创地\’的最后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1月29日,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此前,省治理办曾委托省统计局民调中心对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9个申报城市和27个申报县城开展了民意测评。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申报市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项测评指标的综合评分分别为68.43分和70.14分,综合评分最高的是广安市和马尔康县,分别为77.16分和80.05分。

广安突破多:6项指标居榜首

在此次民调的7项指标中,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满意度以及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项重点工作的满意度——治理 “五乱”、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风貌塑造形象提升、推进“五十百千工程”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建设、提高群众环境卫生保护意识等6项指标,广安都高居榜首,统计结果让许多人直叹“不容易”。

“设区城市中心城区和县级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应达76%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88%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分别达25%和10%以上……”2011年8月,在汲取2010年争创经验和教训后,广安市再度向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发起进军:逐项吃透申报条件,逐条分析上报要求,逐级筛选争创单位;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立体宣传;上路段、进社区、站岗点、守道口、入院落,层层发动……广安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全民动员,凝聚创建动力。

广元变化大:群众知晓度超8成

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用“后起之秀”来形容广元市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此次民调显示,群众知晓度最高的是广元市,达81.67%,名列第一,同时,治理“五乱”满意度等5项指标广元也都名列前三位。

许多人还记得,2010年,在九寨沟县召开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曝光了一批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的市县,广元就是其中之一。会议后,广元上下进行了深刻反思,铆足劲奋起直追,争创示范。

“灾后重建使城乡硬件建设向前推进,细节化、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是其配套工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广元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坚持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与生态低碳、产业文化相结合,狠抓薄弱环节、深入推进“五乱”治理、设备设施投入明显加大……城乡形象和品位全面提升。

“我们现在思考的是,从长效机制上解决过去城乡分治、机制不衔接的问题。”广元市领导认为,政府作为城乡环境的“第一责任人”,除了积极带头治理城乡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眉山提升快:垃圾处理成了榜样

民调显示,受访者对申报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均满意度为68.66%,眉山市以75.73%的满意度位居第二。这在2010年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眉山的环卫设施设备配备工作都难以推开,直接影响了该市城乡垃圾收运体系的建立。

2011年,眉山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和保洁队伍建设,实现了分地段全天候细化保洁,城乡容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眉山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结合实际,建立了“以村为阵、统一布局,沿路建池、就近穿插,村民自治、县上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成为全省学习的典型。“新模式扭转了只治不管、只管不治的尴尬格局,实现了标本兼治,从根本和源头上转变了农村生活垃圾难处理、处理难的局面。”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实施后,眉山百万群众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在各社区掀起一股“主动学知识、认真做治理”的热潮,不但解决了不少反映多年的环境难题,也改善了社区环境,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松涛记者在阿坝州金川县供销社的几个农资

□本报记者松涛2月17日,记者在阿坝州金川县供销社的几个农资市场看到,地膜、农药、化肥、各类农作物种子应有尽有,前来购买的农民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买了整整一拖拉机农资。“早点备齐农资,以免误了春...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