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基层 文化润民心 ——阿坝州开展“非遗”进学校、寺庙活动侧记
■记者 杨刚 周严国
多彩阿坝,不仅有山水的灵动,草木的多情,藏羌儿女的质朴,更有悠久的历史遗存。
从6月到9月,由州文广新局、州文联、州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一场主题为“‘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摄影作品巡展”活动穿行于雪山草地间,在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菜单”的同时更让“非遗”接上了“地气”,为更多农牧民群众所熟知。
校园展“非遗” 师生齐受益
一边摆放着唐卡、羌绣等“非遗”实物图片,一边为学生带来口弦、博巴森根等“非遗”舞蹈演出。6月9日,“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摄影作品巡展”活动在理县中学举行。来自理县中学、杂谷脑小学的近千名师生参加了“非遗”进校园活动。
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主办方除了摆出近180余副各类“非遗”图片外,还邀请理县当地的藏羌民间艺人为师生们现场展示羊皮鼓舞、羌笛等音乐舞蹈和羌绣手工技艺等理县优秀的藏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为师生奉献出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同时,也让“非遗”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传统的彩绘唐卡使用羊皮作画,以木架为框,将处理过的羊皮绷在木框上,用自制的炭条在羊皮上起稿,再用研磨成细粉的彩色矿物颜料描绘上色……”正在理县中学读书的胡冬梅从小就对美术、绘画非常感兴趣,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唐卡图片,胡冬梅便主动向现场工作人员“请教”唐卡的制作过程,之后饶有兴致地拿起笔画起了草图。“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美术工作者,把家乡的美术文化传递到州外,让更多人知道阿坝的文化和它的景色一样美丽。”
校园内外,“非遗”文化在播撒。师生心里,传承“非遗”的理想在萌芽。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更多的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阿坝州民族民间文化,领略了阿坝州民族艺术瑰宝的无穷魅力。一场“非遗”进校园,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怀,更增强了他们对“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文化自信。
魅力文化饱眼福 僧人感受“非遗美”
唐卡、藏族祥巴的精美、藏文书法的博大,透过一张张图片呈现在僧尼们面前,在“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摄影作品巡展活动期间,“非遗”文化“大篷车”又先后来到若尔盖县达扎寺、壤塘县藏洼寺、马尔康县昌列寺,现场展示了70项非遗项目的330副图片,吸引近1200名僧侣观看。
亲身体验阿坝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了解到政府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重视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参加活动的僧人除了被图片上的精彩内容所吸引,更为政府部门为他们送上这样一道“非遗大餐”感到高兴。
“阿坝州‘非遗\’种类众多,其中有不少是和藏传佛教文化息息相关的,作为僧人更应该主动作‘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传播者,让‘非遗\’文化发展得更好。”在壤塘县藏洼寺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一位僧人正一边看着藏文书法图片,一边用竹笔在藏纸上认真“临摹”,在他看来,“非遗”文化可以成为他更深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切入点”。而他的认真劲儿也吸引了现场工作人员的注意。“藏文楷书要求运笔轻重适度,疾徐得当,刚柔相济,这才体现出它的美感。”
采访中州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优秀摄影作品进寺庙巡展活动,用图片和艺术表演直观展现了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生活、携手建设的家园的美丽祥和,形象再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广大僧人中间激发了他们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激情,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声声羌笛曲调悠扬,用音乐的节拍涤荡人们的心灵。舞姿灵巧、舞风粗犷的羊皮鼓舞,气势雄壮、充满古朴气息的卡斯达温舞让人们可以透过肢体语言感受到独特的藏羌传统舞蹈魅力……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引得观众拍案叫好,一张张“非遗”图片引得观众驻足观看、流连忘返。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开展“非遗”进学校,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出保护传承悠久传统民族文化的希望。开展“非遗”进寺庙,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探索了文化部门工作深入民间、深入基层的方式。从高山峡谷到雪山草地,一场“非遗”风吹拂着阿坝大地,不仅带给人们更多文化享受,让人们感受到阿坝文化之美,也为走出具有阿坝特色的“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创造了条件。
新闻推荐
■三朗泽亮松岗镇:洛威村、哈飘村、松岗村三所村级幼儿园修建正有条不紊推进。梭磨乡:联系村领导和包村干部深入各村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大藏乡:组织村干部、各地质灾害检测人员开展地...
马尔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尔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