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留下来的理由”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70年来,我国和四川省的卫生健康好政策的不断落地,离不开无数基层医生对惠民政策的贯彻和践行。也正因这些好政策,让基层医生工作有了干劲和盼头。
近日,记者来到阿坝州理县的乡村,了解了两位基层卫生政策见证者和践行者的小故事……从自己掏钱到政府批款 她不想走了2009年,在阿坝州小金县中藏医院的中医师严光蓉做了个决定:前往理县薛城中心卫生院任院长。如今十年过去,这位综合医院医生出身的藏族女医生却不想回去了,她说自己想继续在基层医院干,因为有了盼头。
严光蓉刚到薛城中心卫生院时,一心想把自己学到的中医技能在基层派上用场,但在当时,中医服务在那里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藏族、羌族人口占大多数的乡村而言更是有着推广上的困难。为了早点让当地百姓了解汉方的神奇,严光蓉自掏腰包买了一些中医理疗器材,成了卫生院第一个中医医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一位面瘫患者和膝关节炎病人在针灸、拔罐的治疗下迅速康复,严光蓉的中医技术一下就在乡邻之间传开了,越来越多的羌族、藏族村民愿意来主动尝试,严光蓉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明星,“每次我下去入户随访和巡诊,村民们都晓得那个‘扎针的医生’来了。”
起初,薛城中心卫生院的中医诊室条件简陋,甚至连针灸室的隔离屏风都是拆下商户的木门勉强用的。但没过多久,各级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服务。2016年县委领导的一次视察,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县委领导看到我们这里在搞中医,视察完了没过多久,政府马上就给我们批了 10 万元的经费。”之后,理县也开始逐渐重视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目前,该卫生院中医馆已有3名医生,配备了电针仪、激光治疗仪等设备,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诸如刮痧、针灸、拔罐等中医服务。“这在民族地区,还是冲在前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现在我有了新目标,就是在这里把老小康养做好。我想继续留在这里,多去村里走几户,普及中医保健知识,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给百姓带来的好政策。”严光蓉说。
从背药上山到一马平川 他决定留下432 人,其中 51 名 65 岁以上老人,20户贫困人口……这是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东山村村医王胜平负责健康管理的人群。这名51岁的老村医已在这里独自坚守了十余年。
王胜平管着的村民虽然不多,但是都分布在一个个山头,以前每次下去巡诊随访都会经历漫长的道路,“以前交通不好,要背着药爬山爬到卫生室,路途长的话就用马驮着。”当时的村卫生室只有一个木柜和血压计,有时候开展工作还比较困难。
“5·12”汶川地震后,王胜平的卫生室受损了,但他根本顾不上那里的情况,考虑到还有更多受灾的村民等着他,王胜平与自己的母亲和同事背着药物配合完成了消毒防疫工作。“总之回忆起来,就是‘不方便’三个字。”
抗震救灾期间,湖南省成为理县的对口援建省份。2010年,王胜平搬进了新修的村卫生室,清爽的工作环境,完善达标的设施让王胜平感到满足。
望着平整的山路,王胜平说:“你看,现在哪里还有马嘛。”援建队伍来了以后,当地的交通条件也大为改善,王胜平用来运药的“交通工具”也从马变成了摩托车,且自己仅需要从配送方取药就行了。“这里各种条件都改善了,下去都很方便。”
除了日常工作,王胜平去上级医院参与培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村卫生室的柜子里,有王胜平十几张的培训证书。现在他每年都有几次去培训的机会,接受上级专家的指导,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现在党和政府真的很关心我们村医。”王胜平感慨道,正因为党和政府的健康政策越来越完善,因为感恩,他工作起来更有干劲了,“现在每次走村入户,我都要保证让百姓100%搞懂贫困人群就医保障程序,让每个人都享受到这些好政策,让他们少生病,甚至不得病,要让好政策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记者颜天杰7月9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在理县甘堡乡党委办公室,组织委员沈会娟手握电话,一边听一边不停地记录。刚放下电话...
理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理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