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精准帮扶+自己辛勤劳动理县九子村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有劲
红脆李长势喜人,在家附近就能务工赚钱,孩子读书的问题也解决了……在理县木卡乡九子村,靠着政府精准帮扶与自己辛勤劳作,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摆脱了以往窘迫的生活状态,正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产业帮扶
贫困老人走上脱贫路
今年69岁的王秋兰,在2015年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后,便独自带着孙儿孙女生活。“那个时候日子真的不好过,孙子初中毕业后就到外面打工去了,他没有技术,只能下苦力,养活自己都困难,我和孙女靠低保维持生计。我都快70岁的人了,每天还要去林场背树苗上山,挣60块钱的工资。”说起以往的窘困,王秋兰很是心酸。
在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木卡乡精准施策,帮助王秋兰一家发展产业。“政府免费发放了110只鸡苗、200多株红脆李苗,还补贴了2头猪。我去年卖鸡和鸡蛋收入5800多元,再加上卖花椒收入的2000多元,总共收入约8000元,顶得上过去一家人的年收入了。”说起自家现在的“产业”,王秋兰喜上眉梢,“我家的红脆李去年初挂果,今年长势良好,预计产量1000公斤,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
王秋兰说:“乡上帮忙联系,让我孙子去学开挖掘机,学成后他应该能养活自己。到那时,我就把鸡养好,李子种好,多挣点钱供孙女上大学。”
就近务工
贫困夫妻生活在转变
“原来只有靠我们两口子去山上挖虫草和卖花椒挣点钱维持生活,现在村里发展了集体经济,我们不用出远门,不用上山,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挣钱了。”九子村村民岳平勇告诉记者,他家有五口人,1991年他生了一场大病,目前还在持续治疗,加之他79岁高龄的母亲患有高血压也需要长期用药,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五口之家生活更加拮据。
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九子村坚持走产业发展道路,在已有养殖业基础上发展种植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去年,我们两口子在村上的藏香猪养殖基地、重楼种植基地以及在建的村基础设施务工,共收入17200元。我家的日子也跟着村上集体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好!”提到自己家生活的转变,49岁的岳平勇很是兴奋,“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大儿子到成都参加了水电工技术培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政策帮扶
苦汉子生活有了盼头
九子村贫困户杨来富今年47岁,2006年,妻子杨吉瑶带着儿子杨良兵嫁给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和美。然而2008年,妻子却因难产与肚子里的孩子一同离开了人世,只剩下杨来富和继子杨良兵相依为命。
杨来富长期头痛,今年被确诊为“神经症”,身体的原因让他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还需要长期服药。了解到该情况后,九子村第一书记王德宗积极制定帮扶措施,不但为他提供了每年3300元工资的村保洁员公益岗位,就近找了份工作,还为他落实小额信贷一万元修建圈舍扩大土鸡养殖规模。
“目前,我儿子杨良兵每年能享受2000元的教育补助,第一书记王德宗还寻到上海的爱心人士每学年资助孩子1400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学成归来,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杨来富说。
“通过精准的政策帮扶,杨来富一家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下一步,我们打算加大对他的技术扶持力度和就近务工扶持力度,对他从‘输血\’帮扶过渡到‘造血\’致富,争取让他早日脱贫。”说到对杨来富下一步的帮扶计划,王德宗信心满满。
陈科 唐爽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新闻推荐
扎根甲米不忘初心撸起袖子脱贫攻坚 记理县薛城镇甲米村“第一书记”杨黎明
■陈科阿穆楚“前天村上给你们发的海椒苗子,你们栽下去没有?”日前,理县薛城镇甲米村驻村帮扶工作组来到贫困户余凤伟家,“第一书记”杨黎明问到,“栽了,还没栽完,今天又请了亲戚来帮忙。”当看到前来帮...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