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扎根甲米不忘初心撸起袖子脱贫攻坚 记理县薛城镇甲米村“第一书记”杨黎明

阿坝日报 2017-07-11 09:05 大字

■陈科阿穆楚

“前天村上给你们发的海椒苗子,你们栽下去没有?”日前,理县薛城镇甲米村驻村帮扶工作组来到贫困户余凤伟家,“第一书记”杨黎明问到,“栽了,还没栽完,今天又请了亲戚来帮忙。”当看到前来帮忙的贫困户余凤琼时,杨黎明又关切地问:“你妈妈的病是不是好点了,昨天我听顺书记说看到她在街上买菜……”

在理县薛城镇甲米村当“第一书记”的杨黎明,穿着一件夹克外套,显然已对山区深沟忽冷忽热的天气有所防备。

杨黎明自2015年9月被省委宣传部选派到理县甲米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从最初的走访摸底,熟悉帮扶村情况,到一次又一次地走村入户,宣传帮扶政策、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现在,个头高挑、皮肤黝黑的杨黎明已经俨然成为甲米村的一员了,近两年的工作已经让他成为了甲米村贫苦群众的贴心人,成了全村老百姓观念转变的引导者和团结全村决胜脱贫攻坚的带头人。

地处偏远、山高沟深、村落老旧,这是杨黎明对理县薛城镇甲米村的第一印象。这个位于理县东北部的小山村距县城31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全村147户5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03人,2015年贫困户人均收入仅2000元。面对大山和贫瘠,出路在哪里?自杨黎明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以来,他每天都在思索,如何发展支柱产业、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摸清底数精准确定扶贫对象

山高沟深、土地分散,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贫困户分布广、程度深,个别群众接近赤贫状态,发展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知识、因病、因残导致贫困现象突出……

2012年,从部队转业参加工作的他,并没有太多的基层工作经验,可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战,那就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哪怕是磨掉一层皮,也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杨黎明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来甲米村的第一天,我就到了贫困户汪宝全老人家中。汪宝全老人快70岁了,患有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而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位老人都丧失了劳动力。家里生活过得十分贫苦,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他家的环境一点都不为过。”杨黎明回忆当初到甲米村第一次入户走访时的情形如实说道,“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让像汪宝全老人这样的26户贫困户,都能过上好日子”。

一年多来,杨黎明的足迹遍布甲米村甲米、汪家沟、三道桥、日落4个村民小组的各个角落。全村26户贫困户,每户家中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他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业余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入户走访找准贫困原因,锁定甲米村“无支柱产业、无致富项目、无集体经济”的贫困症结。随后,他与驻村帮扶工作组一起,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制定针对性脱贫措施,坚持一户一卡,一户一台帐,将其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管理,为推动***有效落实奠定了基础。

对症下药多措并举整合资源

围绕“美丽甲米河谷,休闲避暑胜地”建设目标,结合当地建筑风格,改造提升民居风貌128户;拆除废墟2500余平方米,整治房前屋后废墟30余处,修建垃圾处理池36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整合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建通组路堡坎2200立方米,硬化通村道路7公里、通组道路12公里,新建通村钢架桥4座,方便群众出行;启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修建蓄水池43口,安装饮水管道25000米,安全饮水、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依托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定植青红脆李3万余株,核桃1万余株,花椒5000余株;依托瑞丰果蔬合作社,种植辣椒80亩,洋葱100亩,莴笋30亩,果蔬一体化立体农业初具规模。

……

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一个个成绩的取得,都是杨黎明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确定了“做大特色产业、发展种养殖业,做好项目争取、夯实发展基础,做强党建、服务百姓”的工作思路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路修通了,不缺水了,现在村里还有了青红脆李种植基地,有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有了羊肚菌试点栽培大棚,有了蕊源中蜂养殖合作社,以前村里没有的,现在都有了。”说到这些,80岁的贫困户袁成明老人有些激动,“不仅如此,还有专家来免费给我们看病、发药,还有帮扶单位免费发放鸡苗、猪仔,还有村集体经济出钱给我们办理的医保,这都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杨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尽心竭力终获父老乡亲认可

“秦大哥,这次为你争取到了村集体公益性岗位,你的工作是保洁员,你妻子继续享受低保救济也争取下来了”。

“李大爷,您儿子顺才的手术治疗费我已经帮你报销下来了,另外,村里还从省红十字会帮你争取到了8000元大病医疗救助金”。

“余大姐,这12000元是帮你两个孩子申请的教育帮扶优惠政策,你要多鼓励、多督促他们,让他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林涛,这个月的低保和孤儿救助都到账了吧?虽然父母不在了,你还是要和姐姐一起,通过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

每次入户走访,杨黎明总会为贫困户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消息。据说,杨黎明才到甲米村时,村里老百姓得知他是从省委宣传部下派的,都以为他就是来走走过场、镀镀金的,干不出什么实事。现在,他不仅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村民们的质疑,更是和村里的父老乡亲成了一家人。

79岁的张定国老大爷说:“我家就我们老两口相依为命,日子不算好,也还过得去。杨书记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后,不仅帮我申请了高龄津贴,去年,还送来了两头猪仔。”

“从2015年开始,我们村就提出‘不种一棵高杆作物\’,积极引导和动员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去年开始,甲米村才大规模种菜,栽果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种了大白菜,有几户种了小白菜还卖了个好价钱,大白菜第一季烂市,老百姓有些抱怨,好在第二季卖的还可以,算下来还是赚了。今年,老百姓不用再动员,自己就开始种菜、开始请人修枝了……”杨黎明介绍道。

跟随“第一书记”这一天中,听到最多的不是嘘寒问暖,不是苦口婆心的引导,而是了解地里的白菜种下去没有,李子的药打了没有,这趟挖虫草又卖了好多钱……正如杨黎明所说的:“在甲米村当‘第一书记\’的时间,更多的是忙着按照政策抓落实,也没想到过要怎样去做个总结,现在回望,确实感受到这个村子一天一天的在变化,变化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贫困户的精神状态改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这种变化将推动甲米村2017年尽快实现脱贫,也是这个村致富奔康重要的基础,这就是我作为‘第一书记\’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新闻推荐

“脱贫路上我不孤单”

●更多图片视频新闻报道请扫描二维码或进入链接——http://www.aba-news.com.cn/Category_114/Index.aspxhttp://weibo.com/vabazhou/home?leftnav=1■阿坝日报全媒体报道组五月的理县夹壁乡二古...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