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六旬羌族大妈走进大学想学“咋个把羌绣卖出去”

四川日报 2016-04-01 00:21 大字

□杨琳 本报记者 吴晓铃

3月29日,西南民族大学。61岁的理县桃坪佳山村村民杨三秀早早就来到教室。从这一天起,这位目不识丁、只上过半学期小学的羌族妇女,将在大学里进修一个月,过一把当大学生的瘾。促成杨三秀进校园的,是文化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目前,中国的非遗面临着传承人青黄不接、创意缺乏等诸多问题。为了振兴传统工艺,文化部启动了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其中让非遗从业者走进高校参加普及培训,便是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当杨三秀接到学习通知时,这位朴实的羌族大妈激动不已:“我早就盼着有这么一天了!”

杨三秀特意穿了隆重的羌族服装参加开班仪式。她指着衣襟上娇艳的绣花介绍,“全套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我7岁就开始学刺绣,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这些手艺我们羌族妇女几乎都会!”然而在机绣的冲击下,羌族绣娘们也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直到2008年,羌绣作为国家级非遗开始受到重视,这项充满民族风情的非遗才走进大众视野。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杨三秀雄心勃勃地开起了羌绣公司,在汶川、映秀都有她开的羌绣店铺。“不过我一个农村妇女,也不知道城里人喜欢啥,还是绣以前的那几样,结果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公司开了两年就撑不下去了。”

来成都之前,杨三秀就仔仔细细打听了培训班的课程。“咋个绣花,估计我不用老师教了。但是咋个才能把羌绣卖出去,这是我最想请教老师的。”杨三秀以前主要是绣羌绣画等摆件,“听说可以把羌绣绣到包包、抱枕上,这次出来就是要向别人取经。”

杨三秀期待着回到理县以后,能够把公司重新开起来,“现在桃坪的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只要我把东西做得实用,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理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理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