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旅游之船扬文化之帆 ——理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纪实
■肖笛实习记者马兴琳记者周严国
最近,“心灵毕棚山庄”的伍松十分高兴,因为近段时间以来,他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到,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不久将在理县举行,这对进一步提升理县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无疑有巨大影响,他们家地处毕棚沟景区口的农家乐也有望从中受益。
一个川西北高原小县,靠什么打动决策者,引来全省性的现场会在这里举办?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近年来,理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立县之本,坚持以打造“休闲养生度假区”为目标,深挖历史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倾力打造旅游强县,初步构建了一条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旅游带,已成为成渝地区短程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旅游业正逐渐成为理县的支柱性产业和群众增收重要来源。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约3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3亿元。
如今,从东南的桃坪镇到西北的米亚罗镇,沿国道317线的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大提升,居住环境大改善,前来的游客源源不断,“全域游”在这里成为最为生动的诠释。依托文化带动旅游,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发展格局,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理县正缓缓绘就着美丽画卷。
发展旅游产业——形势催生下的抉择
很多到过理县的游客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在几年前,到理县来参观,除了看桃坪羌寨、游毕棚沟、泡古尔沟温泉,并没有更多选择,与如今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可相提并论。
变化源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在县委书记蔡清礼看来,理县在产业重建上至少面对这样三个现实情况。人多地少是理县在产业重建中面对的第一大现实,这就意味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如果仅仅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很难带动群众增收。
第二个现实是这里有丰富的资源。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千年古堡桃坪羌寨、田园水乡木卡羌寨、嘉绒第一寨甘堡藏寨、可饮可浴可疗古尔沟温泉、红叶深处金色米亚罗、原始秘境毕棚沟……如何科学高效利用并保护这些资源?成为决策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三个现实是大环境下旅游发展的新态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旅游逐渐成为时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无疑将成为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转型,面对众多现实,理县将目光瞄准了发展旅游产业。
2013年1月12日,这一天在理县旅游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理县为今后旅游发展定调:拓景扩容,着力建设国际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目标既定,重在落实。理县人以敢打敢拼的精神,在杂谷脑河畔不断书写着旅游发展的奇迹,理县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深挖文化资源——藏羌走廊文化韵味足
秋日,溯杂谷脑河而上,顺藏羌文化走廊而行,理县的浓郁藏羌民族文化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桃坪羌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差交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穿古巷、登碉楼,探访古羌建筑技艺,尔玛民风民俗赋予古寨另一种历史文化韵味。
来到甘堡藏寨村口,高大的寨门色彩鲜艳,凸显出嘉绒藏族民族特色,“甘堡藏寨”几个大字在照壁上熠熠生辉。白塔、转经筒、二牛抬扛、五屯藏兵塑像散布在屯兵文化广场。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仅仅是理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的缩影。理县是藏羌文化的核心地带,这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藏族文化、羌族文化、遗迹灾后重建文化,多种文化汇合在一起,如何深入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理县的做法是——
——突出特色文化,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全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桃坪羌寨被评为“四川十大最美村落”;甘堡藏寨被评为“四川十大最具旅游价值村落”和“四川乡村旅游示范村”。
——打造以薛城古镇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体验区,依托宁江门红军标语、红军战斗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旅游;深挖利用国家、省、县文物保护单位和藏传佛教寺庙等民族文化资源;深挖嘉绒唐卡画、藏羌剪纸、藏织羌绣、羌笛制作等民间工艺和“博巴森根”、羌族唢呐、羌笛、羊皮鼓舞等民间传统艺术。举办夬儒节、花儿纳吉、若木纽节等传统文化活动;深挖藏羌民族独特的共居文化和婚丧嫁娶、饮食、服饰等文化活动。
——先后整理柯苏原生态锅庄40余首,《吉祥谷之恋》《屯兵印象》《古羌神韵》初步成型,编纂出版《留住我们的记忆—理县藏羌民族民间文化集》《神秘的东方古堡》《博巴森根之乡》《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理县民间故事集锦》《理县民间谚语》《理县民间歌谣》等作品,充分展示了理县古朴厚重的藏羌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
——重视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鼓励群众组建演艺团体,编排制作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既展现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旋律的藏羌文艺节目。
——推出“尔玛贡宴”“五谷宴”和“嘉绒藏餐”等特色美食,鼓励宾馆饭店和乡村旅游接待户在房屋装修、餐具用具、服务礼仪等方面融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使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体验藏羌文化魅力。
……
一个个强有力的旨在深挖文化资源的举措,为理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注入了“灵魂”。
文旅相融互动——群众增收致富路更宽
文旅结合的发展,受益的是老百姓。灾后重建中,理县共投资4.78亿元打造桃坪羌寨、甘堡藏寨、薛城古镇等11个精品旅游村寨,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藏羌文化城镇村寨旅游带。2012年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毕棚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专家组高度评价为“改变阿坝州旅游东快西慢格局的一次重大突破”。
如今,以八角碉、丘地、木卡等精品旅游村寨为节点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着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许多村民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办起了“农家乐”、“藏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九月的微风驱走了夏日的骄阳,但在素有“嘉绒藏区第一寨”美誉的甘堡藏寨,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热度仍然不减。在巨大醒目、独树一帜的唐卡画前,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在博巴森根传习所,舞蹈队队长杨石英和队员正教游客跳传统舞蹈,游客纷纷参与,载歌载舞,尽享藏族文化的深邃“滋味”。
“这里是4A级景区,居然不收门票,景点又多又好,村民也很朴实,确实是个好地方。”来自乐山的张彩琴夫妇对甘堡藏寨盛赞有佳。
来到村民开设的“平拉藏家乐”,锅碗瓢盆奏响了藏族美食的饕餮盛宴,餐厅里已经座无虚席。“收费很合理,120元包两顿,菜还是我们自己到地头摘的有机蔬菜,真是物美价廉。”来自成都的自驾游客周敏对这里的美食赞不绝口。
甘堡乡党委书记郭顺告诉记者,甘堡寨子里有207户村民。最开始只有20多家搞旅游接待,目前已增加到148家,还附带着卖一些特色农产品,今年“五一”期间,有的村民最高收入就近4万元。
和尚包子、藏家火锅、牛肉金瓜盅,再加上沁人心脾的青稞酒、酥油茶,藏家美食让每一位游人流连忘返……在丘地村一户藏家,来自成都的游客吴驰仁不但大饱口福,吃了一顿正宗藏餐,还亲自上阵,体验了一盘制作藏餐的乐趣,大呼过瘾。
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促进旅游业更好发展,“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带给理县群众更多增收致富的机会。
“老百姓通过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发展相结合,藏羌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演绎,通过自己参与的服务理念相结合,收入成倍增加。”县长依当措说。
据悉,下一步理县还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效益化和品牌化发展;巩固4A创建成果,完善文化旅游业态,丰富景区经营项目;着力打破单一季节瓶颈,构建有规模、上档次、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文化旅游带,提升理县作为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马兴琳记者周严国9月30日,记者在理县朴头乡梭罗沟村采访时,村民谭世明说起眼前整洁的水泥路可谓是眉飞色舞:“以前每到蔬菜收获季节,公路上到处都是烂菜叶子,叶子腐烂后臭气熏天,通过环境卫...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