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铸造坚强战斗堡垒——理县开展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纪实

阿坝日报 2015-10-10 14:09 大字

■实习记者马兴琳记者周严国

9月30日,记者在理县朴头乡梭罗沟村采访时,村民谭世明说起眼前整洁的水泥路可谓是眉飞色舞:“以前每到蔬菜收获季节,公路上到处都是烂菜叶子,叶子腐烂后臭气熏天,通过环境卫生整治,生活环境好了;村集体经济薄弱,我们正在探索搞林下种养殖业……现在,村上的党员干部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村组同样是以前的村组,党员干部也同样是以前的党员干部,为何在村民口中会有如此鲜明的变化?几经采访,记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都是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的结果。

严标准广调查摸准“家底”

开展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关键要摸清家底,制定可供参考的测评标准是此项工作的首要前提。理县紧紧把握省、州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活动要求,以突出政治标准和发展民生稳定为重点,科学制定了十项测评内容。

在此基础上,理县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调研组组织部分村组干部、老党员、一般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就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民生发展和稳定工作进行一对一谈话。同时,广泛向各联系乡镇、村(社区)领导和“双联”单位进行意见收集,切实找准摸实软乡弱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本原因。

“大姐,您好,您觉得这个村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村两委班子团结吗?村上的财务情况您清楚吗?您见过村里公示了吗?”“我认为,我们村不存在财务不清的问题,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这是今年3月中旬该县甘堡乡日尔脚村的王勤兵与专题调研组成员的一番对话,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透露出以民意为先的工作理念。

通过乡村自己“画像”、基层群众“把脉”、上级党组织帮助“诊断”等方式,理县对全县214个党组织重新进行摸排定级,评定出先进党组织76个,占党组织总数的35.5%,一般党组织121个,占党组织总数的56.5%,后进党组织17个,占党组织总数的8%。其中:88个农村(社区)党组织中先进22个、一般57个、后进9个。(其中:后进乡1个,后进村8个,后进社区1个)。

瞄准靶心开治“四病”良方

问题了如指掌,民意熟记在心,一切围绕软乡弱村整顿的措施陆续出台,旨在瞄准“软”“弱”“散”“治”四病靶心,斩断病根。

按照“逐一研判、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理县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步骤方法,时间安排、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1乡9个村(社区)细化了整顿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改目标、整顿时限、整顿措施、整顿责任单位、整顿具体责任人、惩戒措施等内容。

村子富不富,首先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围绕解决“软”的问题,理县采取选拔任用新人、选派第一书记、下派驻村干部挂职等形式,安排10名县级干部包乡联系、蹲点督导软乡弱村,调配乡镇科级干部15名,选派18名党员干部到后进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和党支部副书记;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建立工作纪实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全面开展涉农专项清理审计,扎实推进“三务”公开,加强“软乡弱村”党员干部纪律审查;因村因人采取针对性措施,落实联系、选派干部责任,重点帮扶、个别帮教,对症治疗软乡弱村班子和干部思想滑坡、党性淡化等问题。

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资源禀赋与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差距,是软乡弱村“弱”的主要表现。如何让软弱乡村又好又快发展、群众生活更加富足?理县坚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原则,大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后进村“造血”功能。

——在土地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的蒲溪乡和通化乡三岔村大力培育青红脆李种植基地和生态土鸡养殖产业,在毗邻毕棚沟和古尔沟温泉小镇核心景区的梭罗沟村和新桥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采取“项目支持、村民自筹、民主管理”的办法,在通化乡三岔村等村推进土地整理,加大道路、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特色水干果,解决“空壳村”问题。

……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伟大征程上,更需要汇聚起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针对“散”的问题,理县坚持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作为解决“软乡弱村”人心涣散、党群干群关系疏远问题的重要抓手。

——针对蒲溪乡高山村寨和上孟乡日京等村一些群众因灾因病返贫致贫问题,一户一策、精准实施,落实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政策,大力破解被征地农民后续生活保障问题。

——落实105名“双联”干部驻村指导,严格执行调查研究、联系服务基层、县乡党代表联系服务辖区群众等十项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与群众常联常新、常走常亲。

——分领域开展“五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在实施和推进“五个一批”“七大行动”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拓展“小三职”干部岗位职责。

……

制度管根本、长远,根治“软乡弱村”病症,关键是要建章立制,抓常抓细。围绕“治”的问题,理县坚持标本兼治,将民主管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坚决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实践中,理县以基层法治创建为载体,深入软乡弱村开展违纪违法专项整治。集中开展村务财务、集体资产等专项治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积极开展法律“七进”和“法检”两项送法下乡活动。此外,还突出对弱村的民主管理,强化对整顿工作的督促指导。

乡村不软弱,全力奔小康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初,结合“走基层、双联、双报到”等活动,全县70个县级部门、331名党员干部与736户贫困户开展“结对认亲”帮扶工作,帮助村社制定发展规划216项、健全村规民约88个、完善服务制度11项,收集各类“七难”问题119个,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隐患10起,实施民生工程60余个,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150余个。

发展变化的画卷在杂谷脑河畔书写。安全饮水一直是困扰米亚罗镇尽头村群众的难题。海拔3500米的尽头村,以前一到冬天,裸露地面的管道被冰雪冻裂,有时水冻成冰堵住了水管。到了夏天,冰雪融化之时,大水猛涨,泥沙俱下填满蓄水池,导致蓄水池不能正常蓄水,用水极不方便。

自从被确定为弱村之后,该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如今,走进尽头村,四口大水池已经修建完毕,村民正忙着铺设管网。村民王平告诉记者,四口池子中,有用来沉淀的、有用来过滤的,再也不怕雨天喝不到干净水了。

修通到远牧点的路也是村里的一件幸福事。以前路不通,来回远牧点极不方便,牦牛在由远牧点驱赶往售卖点过程中经常走失。如今路通了,大货车可以直接开到远牧点上,牧民到远牧点放牧方便了,牧民售卖牦牛也方便了。

地处通化乡高半山地区的三岔村,交通问题是制约发展的因素,村集体经济一直比较薄弱。自从被确定为弱村之后,一条长9.7公里、从该村三岔组到木工组的通组路纳入实施,目前已经推进6公里多。

据乡党委副书记吴胜强介绍,三岔村

的核桃、苹果等特色水果远近闻名。该条道路建成后,可以带动沿线300亩村集体土地、400亩农户土地的开发利用,对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有很大作用。

结合营盘社区靠近县城,下孟驷马村位于工业园区附近的实际,理县积极开展企业用工订单式培训,落实就业创业惠民政策,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餐饮住宿服务、集中区企业发展中实现了灵活居家创业或就地就近创业,群众多元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据杂谷脑镇党委副书记王刚介绍,对于这样的订单式培训活动,预计年内还将举办多次。

抓班子,兴产业,聚人心,建制度……

一项项举措,让曾经的软乡弱村面貌逐步改变。

采访中,朴头乡梭罗沟村村民张辉跃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整顿,村里现在无论哪家哪户有困难,乡村干部都会主动上门服务,什么事都替我们着想。乡村干部都把我们当成家人,我们也把他们当成亲人!”

正如县委书记蔡清礼所说:“集中整顿软乡弱村,就是要提振乡村干部的精气神,就是要提升乡村干部的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就是要让先进党组织得到巩固、一般党组织得到提升、后进党组织得到整改、基层党组织得到全面升级,真正做到班子堡垒强、干部标杆正、党员旗帜红。”

新闻推荐

四川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开幕式将在理县举行

本报讯(实习记者杨骁记者袁娜)记者近日从理县县委宣传部获悉,由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旅游局、阿坝州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旅游协会主办,理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州旅发委、省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承办,以...

理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