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悠悠羌笛再“出征”
□胡芳梅 本报记者 庞峰伟
一支笛,两排管,六个孔,七阶音。只见他用手指捏住笛身,两腮鼓起,绵延婉转的笛声悠悠响起……11月14日,桃坪羌寨萨朗广场,“吉祥颂歌、感恩祖国”理县第六届花儿纳吉赛歌节上,羌笛演奏《羌山恋》让人沉醉不已。表演者正是近年来不断进行羌笛探索创新的杨平的弟子。
曲风突破,羌笛能奏16音符
小时候,杨平便从父辈那里听过关于羌笛的传说。史前,上天派了一男一女来到人间。男女间有河相隔,无法见面。于是男子吹着羌笛,女子吹着口弦,以托相思……从古老传说到课本上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不朽佳句,羌笛的神秘、苍劲,让杨平充满好奇。
1997年,已回到老家理县歌舞团工作两年的杨平,在一次民俗表演上看到茂县民族歌舞团团长陈海元的演奏,在长约3分钟的表演中,陈海元毫无间断,一气吹成,其中还伴有喉头颤音、手指上下滑音等多种技艺。曲终,全场掌声雷动。杨平心潮涌动,坚定了学习羌笛的决心。
杨平与他的羌笛师傅何旺泉曾为旧识。羌笛有“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杨平以诚意顺利“拜师”。为掌握羌笛演奏技巧,杨平费了不少功夫。“羌笛不同寻常的演奏方法需气沉丹田,让气流在鼻腔与口腔间自由循环。因演奏者需鼓起双腮,民间称之为鼓腮换气法。”一曲音乐不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换气。刚开始,演奏一首曲目,杨平要换气多次。两年后,杨平习成鼓腮换气法,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尝试着将羌笛进行革新。
羌笛音区很窄,现为6孔7音。杨平告诉记者,为了拓宽音区,很多羌笛演奏者曾尝试将羌笛加长或在原有6孔基础上再多加几个孔,“这样改造后,笛声和原来的音色完全不像了”。于是杨平期望能在曲风上有所突破。经过长久摸索,杨平在传统羌笛演奏技巧基础上,综合多种乐器的演奏方式,最终探索出既能合理加快羌笛演奏节奏又不破坏音色的演奏技巧,“传统羌笛声绵延悠长,缓慢悲怆。改进演奏技巧后,节奏欢快了,能够演奏16音符。”
震后重生,羌笛再《出征》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让羌族文化遭受重大打击。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羌族音乐风情史诗舞台剧 《羌风》横空出世。《羌风》囊括了羌族特有的羌绣、羊皮鼓舞、羌笛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作为羌笛展示者,2009年7月,杨平随 《羌风》表演团队赴京巡演,登上国家大剧院。为了感恩,同时表达羌族人民震后重生的顽强坚韧,杨平特意创作了羌笛曲目 《出征》,“地震中一些羌笛传承人遇难,让羌笛表演濒临灭绝。万幸的是,更多人开始关注羌笛,关注羌族文化。”一曲《出征》悠扬响起,舞台上,杨平的眼角湿润了,舞台下,观众潸然泪下。
进京演出归来,理县不少人登门欲向杨平拜师学习羌笛。可是中途打退堂鼓的人也不少。值得欣慰的是,2002年便跟着杨平学习羌笛的徒弟王小勇和孟龙刚,如今逐渐崭露头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丽)12月10日-12日,“吉祥之旅·魅力理县”2012景区讲解技能决赛、“吉祥美食·舌尖盛宴”2012理县民间藏羌美食烹饪决赛和“吉祥颂歌·感恩祖国”2012理县藏羌民歌决赛分别举行,为游客...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