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王爽步行十几分钟就到羌绣基地或帮扶站我们喜

四川日报 2012-04-07 19:06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爽

“步行十几分钟就到羌绣基地或帮扶站,我们喜欢到这里来,姐妹们一块儿绣。”在阿坝采访,记者发现一些绣娘喜欢“扎堆”。

农闲时节,绣娘们聚在基地或帮扶站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里,一边绣花一边交流技艺,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里多与展厅和店面相连,绣娘们可近距离听听游客的意见,绣出更有卖点的产品。

然而,更多的绣娘住在海拔较高的村寨,她们在家还是在基地刺绣?怎样通过羌绣增加收入?4月6日,在理县桃坪羌寨一家羌绣馆,记者见到一位从“云朵”上走下来的绣娘。

这家羌绣馆是一栋有5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上午9点半,在挂满羌绣作品的大厅一角,几个绣娘端坐在一起飞针走线,50多岁的周国桃绣技娴熟。

“你看,压针应该这样走。”看到记者凑近,周国桃津津有味地讲解针法和色彩搭配,俨然把记者当成她的学生。橘黄色的绣片上描好了图案轮廓,她先用深蓝色毛线绣上一圈,再用浅蓝色毛线绣内里,让部分针脚压住深蓝部分。短短30分钟,一片蓝色的云朵跃然而出。

“周大姐的动作快啊,今天绣20朵没问题。”羌绣馆老板周育敏笑盈盈地走到我们身边。2010年,周育敏在新的桃坪羌寨开了这家羌绣馆,帮助当地妇女就业增收。周国桃的家在海拔2000多米的佳山村,苹果是她家震后的主要收入,如今多了羌绣收入。绣一朵“云朵”饰品,有3元多报酬,按每天绣20朵计算,月收入可达2000多元。

“从高山上下来绣花,很辛苦吧?”记者问。周国桃答:“我就是喜欢,觉得羌绣美美的,辛苦一点也值得。”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周国桃认为,每一个羌族人都有责任传承民族文化,她的女儿是一名大学生,同样绣技了得。

由于条件所限,住在高山上的一些妇女较少参与羌绣生产和传承,这是阿坝州羌绣面临的一个难题。对此,周育敏格外用心。“我们鼓励她们参与羌绣,每次有了订单,就开上面包车挨村挨户送绣片,等她们绣完后再去取件,有时候晚上10点过还在路上奔波。”周育敏说,如今已有1000多位绣娘不定期为羌绣馆工作。

“山里还有很多村寨,如果能发动那里的妇女参与羌绣,就有更多的作品产生,也就有更多的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阿坝州妇联主席白惠蓉说,进一步发挥羌绣帮扶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妇女参与羌绣,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新闻推荐

理县借力新思维 共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梦

本报讯(记者向朝伦)为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教育软实力,近日,阿坝州理县县政府与成都新思维学校举行教育合作签约仪式。成都新思维学校承诺,将通过多种方式义务扶持理县教育发展。据悉,此次合作是理县县委、...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