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城乡建筑更加美好 ——攀枝花建筑学会推动建筑科技事业发展纪实

攀枝花日报 2010-12-08 21:22 大字

本报记者 江潇

“8·30”地震后,在攀枝花市建筑学会的技术指导下,家住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的金某的房屋和家住庄房村辣子哨的姚某的厨房,完全按照技术规范和政府规定进行了建设,农户感到十分满意。

“这种生土房屋较传统农房在墙体强度和整体性方面都大大提高,抗震烈度可达到8度,并且造价低廉。”9月20日,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陈伟向记者讲解道。

攀枝花市建筑学会成立32年来,致力于攀枝花市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普及和提高,积极团结全市建筑科技人才,成立了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分会12个,共完成科技成果及新产品推广应用约35项,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筑学会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加强学术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学会各会员单位到米易开展攀钢冶金建设公司施工的白马铁矿工程技术与施工工艺交流学习活动;组织建筑领域专家学习《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的决定》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等标准规范性文件;开展“绿色建筑思考、追踪国际节能、探索循环科技、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研讨会。2006年—2009年,该学会举办各类学术年会、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和学术论坛等29次,共计1895人次参加,交流论文147篇。同时,围绕科技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发扬学术研讨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风,倡导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建立和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信息交流平台,共编发《攀枝花建筑》16期,发行8000余册,宣传了一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延伸提供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各施工企业采纳专家对建筑科技、建筑、建材发展方面的好建议。该学会自成立以来,共为攀枝花市建设工程项目提供科技服务135项。其中,《昔格达生土墙体农房建设技术研究》在攀枝花市“8·30”地震灾后农村农房重建中取得了成效,符合边远山区农房建设的需要,也满足房屋抗震技术要求;《高炉渣砼力学性能研究及高炉渣墙体材料应用研究》项目结合攀枝花市地方工业废渣难以处理的现状,开展实验研究,为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获得2008年攀枝花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8·30”地震发生后,市建筑学会为攀枝花市建筑发展、农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灾情发生后,市建筑学会组织建设工程技术专家100余人对全市城乡受灾的中小学校、医院、幼儿园、公共建构筑物、民房等1450余栋,建筑面积71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展开应急评估、鉴定;专家组编写印制了《8·30地震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农村技术人员培训教材》、《8·30地震灾后农房恢复重建技术指南》、《8·30地震灾后农房恢复重建技术导则汇编》、《攀枝花地震灾后农房重建设计方案》(共49个预选方案)、《生土结构施工技术指导意见》及光盘等,均无偿提供给各受灾乡镇和恢复重建农户使用。为指导农房重建工作,市建筑学会组织专家奔赴攀枝花市八个受灾乡镇,分九期培训灾后农房重建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931人,派遣60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灾区第一线,指导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完成了建设部和省建设厅下达的1100名灾后农房重建农村工匠的技术培训工作,确保了灾后农房重建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

在为攀枝花市作出贡献之际,同样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委派建筑学会的专家分5个批次共计120余人次的抗震救灾队伍,奔赴灾区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首批专家赴汶川、理县参加“震后建筑抗震安全应急评估”工作,每天穿行于危城的大街小巷,攀登于幸存的各幢楼房,对所有的民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逐一进行“应急性安全评估”,如期完成了省建设厅下达给攀枝花市对汶川、理县两个县城共计2000余项民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为340万平方米的安全性应急评估任务。专家们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执着的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省建设厅领导和灾区群众的赞扬。

新闻推荐

加快构建“成渝立交桥”努力形成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上接一版)加快构建“成渝立交桥”努力形成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要着眼新形势下内江交通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四川及西部的大通道建设,对接主枢纽,多线接成渝,以内畅外联...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