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林业局林场职工在巡护原始森林年月日摄新华社记者
川南林业局615林场职工在巡护原始森林(2011年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川南林业局615林场职工在巡护原始森林(2011年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这张拼图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的攀枝花三堆子人工造区(上图摄于1998年,下图摄于2008年)。图据新华社">这张拼图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的攀枝花三堆子人工造区(上图摄于1998年,下图摄于2008年)。图据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黎大东 周相吉 吴光于
万山千河之省四川,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层层叠叠的群山,见证了一个奇迹:在半个世纪里被砍伐殆尽的大地,今天又恢复成了森林。
森林覆盖率超过上世纪中期;茂林修竹遮蔽所有宜林山地;长江浑水期从17年前的每年300天减少为150天……17年,四川人民用锄头和背篓,用汗水和坚韧,唤回了消失的青山绿水,诠释了中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森林悲歌
青藏高原向东俯冲,留下千山万壑。千百年来,这里茂密的原始丛林因为人迹罕至而存活繁衍,养育天府之国,庇护万里长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多万人的森工队伍开进深山,打碎了森林的千古幽梦。无数参天大树,被变成国家急需的铁路枕木、矿井棚架、炼钢的木炭,以及后来当地高速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
麻烦也随之而来。林区塌方、山洪越来越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积接近20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9亿吨,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输出地。
1981年夏,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150万人无家可归。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过亿人受灾,1800余人遇难。
1998年大洪灾过后,中央果断决定长江上游彻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工企业全面转产,投入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次年,中央再出重招,在西部地区实施坡地退耕还林工程。
划时代的大转折。四川十万“砍树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千万农民割掉山坡上最后一茬庄稼,一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在巴蜀大地展开。
森工壮歌
1998年9月1日,川南林业局613林场下着毛毛细雨。上午10点,四川省禁伐封锯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开场。
到2010年,森工造林队伍已找不到荒山可栽树了。他们中的3万多人转为1.8亿亩国有公益林的管护员,日复一日行走在远离家人的深山。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四川净增森林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比194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省林地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占这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的一半。
生态新歌
沧海桑田。崇山峻岭涛声再起,演奏的却是崭新乐章。
木材生产加工曾经是四川几十个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戛然而止。
一边是艰辛的植被恢复,一边是痛苦的经济转型。17年筚路蓝缕,纤弱的幼苗长成了年轻的森林,生态经济的曙光也在西南山区升起。
当年伐木工人向上级争取“留给子孙”的九寨沟,今天带动九寨沟县上万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光乡村旅店就开了700多家。
大田乡、双溪乡、清溪镇,汉源县,曾经荒山连荒坡的这些贫困乡村,今天漫山遍野是苹果、樱桃、梨树、花椒。花季游客满山坡,秋天客商来收果。记者一路走村串户,看到的是家家户户人均收入万元上下,听到的是乡亲发自肺腑的“退耕还林政策好”。
攀枝花普威林业局的块菌“一块难求”;甘孜白玉县林业局的松茸是日本客户的抢手货;雅安夹金山林场的蜂蜜今年80元一斤“不讲价”;凉山冕宁县源森林食品公司的刺梨在东南亚供不应求……今年,四川“森林食品”已发展到400多种,80多家企业把他们的“森林食品”推上了电商平台。
川南林业局、夹金山林业局、天全县伐木场……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些国有森工企业,经历了伐木和造林两世激情岁月之后,今天不仅还给人们一个森林的世界,还吸引八方投资者把林区打造成了一个个旅游龙头企业,带动千千万万各族农牧民进入旅游大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四川生态旅游总收入增长150倍,去年实现近600亿元,一年就超过四川“天保”工程国家和地方财政17年来的总投入。在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四川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70亿元,同比大增28.6%,其中自然生态资本的贡献成为主要动力。
人与草木,多么简单的关系,多么漫长的认知,多么艰难的弥合,多么美妙的前景。
新闻推荐
划分为A至E五个档次调控价从60元到1880元本报讯(许萃徐中成记者松涛)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九寨沟县继4月针对“一菜两价”宰游客现象进行整治规范后,紧接着又对宾馆调控房价立“规矩”,对76家宾...
九寨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九寨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