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县:文化小院坝 百姓大舞台
“哦斯唠呀哦斯唠,哦斯唠呀哦斯唠……今天一起欢聚吧,拉拉家常说说话,相互大家涂一下……”7月31日,“白马人家”藏家乐沉静在歌舞的海洋,白马小伙姑娘正尽情为南来北往的客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山歌、舞、南坪曲子等九寨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节目。
就在同一天,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艺术中心,不少村民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南坪曲子——琵琶弹唱。
如今,文化小院坝已成为九寨沟县百姓文化活动大舞台。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平台”
“我们村的文化院坝不光可以健身,更是学习的好地方,文化站内配置了‘一厅五室两中心\’,有白马文化展览厅、多媒体室、图书阅读室、电脑室、书法室、音乐室、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外设露天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日前,记者到九寨沟县草地乡下草地村采访时,草地乡中心校教师张丽骄傲地说。
张丽告诉记者,该乡的文化站和文化院坝是由原来的学校改建的,每到闲时,妇女们一起跳跳舞、唱唱歌,学习刺绣技艺,男人们打打球、下下棋、上上网,通过开展活动,现在打牌、喝酒的人少了,邻里间团结互助多了。
小小的文化院坝能够吸引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参与,得益于文化院坝的“多功能性”。软件打造上,文化院坝不断在做“加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的作用,建成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农业、科技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文化“综合体”;硬件建设上,文化院坝却尽可能做“减法”——将基础设施化零为整,以综合文化站(室)为依托,将已建的文化广播、农家书屋、健身娱乐、公益事业等设施相对集中设置,不盲目投入,不搞大拆大建。
百姓华丽转身圆梦“大舞台”
“正月里采花无花采,二月里采花花正开……”日前记者在九寨沟县永丰乡南坪曲子传习所看到,民间艺人们正熟练地拨动着三弦琵琶,与碰铃、双响、盘子等打击乐器合成了一曲独具特色的完美音符,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示九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的魅力。
如今,“南坪曲子”“白马 舞”“熊猫舞”等九寨沟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已“进军”九寨各演艺团体、景区进行展演。草地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队通过在九寨沟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月亮湾藏家乐、卓玛藏家乐表演,仅2014年,20余人的队伍就创收84万余元。这,是该县40余支农村文化演出队伍群众演员增收致富的一个案例,更是九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缩影。而各乡镇、各村寨通过公益活动、民俗节日、非遗文化进校园、村民红白喜事等途径,在文化院坝、村活动室、中小学校、村民家中广泛传播。
目前,该县已组建了40余支农村文化演出队伍,仅2014年就组织各类演出150余场,实现了“村村常年有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让文化深入到田间地头、占领了基层思想阵地,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堡垒作用。
让九寨民俗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九寨沟县对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和民间艺人的培养。仅去年,针对九寨琵琶的弹奏法、南坪小调的识谱、南坪小调经典曲目的弹唱等内容,该县就组织群众免费进行系统的培训,开设了3个班次,每班次10天时间,共培训学员120余人次。
筑好民俗文化
向产业转移“大跳台”
近年来,九寨沟县通过“三百”工程、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不断提升了老百姓生活水平,大众文化生活需求随之不断提高,文化院坝的建立为大家娱乐和挖掘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平台,更为民俗文化向产业转移夯实了基础。
201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了“一乡(镇)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投资820万元用于寺庙、白马文化遗址、传习所建设和维修;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每年,九寨沟县文化事业费投入增幅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远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并逐年递增,为全县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2014年,该县按照“一院一坝一品牌”的建设要求建成了下草地等5个村文化院坝,今年,金字等6个村的文化院坝正在加紧建设中。
通过多年来的文化培育,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各村各寨的“年文化”、全县性的“节庆文化”活动,由原来请演员表演,到现在的村民自己当演员上台表演,如今的月月主题广场文化展演、“三下乡”等文化活动都成了群众上台“嗨一把”的“百姓舞台”。一些源于农村、成熟于农事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共鸣,犹如“爽口”的农家小菜,让农民群众吃得舒服。
孙燕妮 李刚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李刚刘彦荣记者庄媛)昨日,记者从九寨沟县旅游发展局获悉,九寨沟县首部音乐微电影《爱上九寨》已于8日正式开拍,9月26日在“2015中国四川大熊猫·涂墨狂欢节”前夕将与观众见面。据了解...
九寨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九寨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