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逐梦“文化强州” “铸魂”幸福阿坝——阿坝州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阿坝日报 2015-03-25 14:29 大字

■实习记者 颜天杰 记者 韩秀全

2014年5月,四川首部以高科技为主打的4D原生态大型歌舞《九寨千古情》震撼上演,全新的舞台、特色的视觉元素挑动着九寨演艺市场的每一根神经;7月,藏族祥巴《新家园》、《祈福》和油画《云水·晨光》三幅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造一次性入选该项展览最多的里程碑;11月,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大型歌舞剧《故乡·多彩阿坝》荣获最佳剧目奖……随处都可以清晰触摸到阿坝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

文化,是城市之根,是城市之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加快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变,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素全面融入产业转型升级中,把各类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把保护、传承、发展藏羌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结合,形成了文化事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阿坝文化,像一条河流汩汩流淌,正在渐渐壮大。

亮点频出的文化惠民

迈出文化事业发展坚实步伐

3月2日,马尔康,随着清脆的放学铃声,11岁的三郎让迅速收拾好书包跑回家中,匆匆扒了几口午饭后,就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奔向村里的农家书屋。这个40多平米的农家书屋,是他在村里的“乐园”;

3月5日,九寨沟县文化体育广场,来自最基层的1000余名农民业余演员,在这里上演了各族群众喜闹元宵佳节的精彩大戏,展示新变化,“晒出”新生活;

3月9日,“欢乐藏区行”暨“法律七进”活动走进阿坝州,奔赴红原、若尔盖、壤塘、马尔康四县村村寨寨,为基层群众送去了欢乐、健康和温暖……

不同时间,不同角落,类似的情形几乎每天上演。亮点频出的文化惠民乐民,记载着阿坝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坚实脚步,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就是这个过程中的最好注解。

在城镇,欢快的音乐声中,男女老少翩翩起舞。舞步虽不十分专业,但个个脸上乐开了花;在农村里,农家书屋“人满为患”,篮球场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是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还是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无论男女老幼在这里总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如何让群众在文化中享受愉悦,在愉悦中发展文化,在这片土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文化惠民正浓墨重彩地描绘着百姓的幸福民生。

为让文化惠民乐民真正落地生根,州委、州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优先位置——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和便民、惠民、乐民目标,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贯通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从总量到结构,文化投入持续增加和改善;从城镇到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越来越广;从设施建设到项目建设,“文化民生”日益受到各地高度重视。以2014年省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项目为例,全州共投资3689万元,稳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建成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强力推进。新增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4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传习基地3个。

丰富多样的文旅结合

启动文化事业发展开关引擎

《九寨千古情》在九寨沟县震撼上演,挑动的不仅是每位游客的视觉感受,更刺激着九寨沟市场再次腾飞。

把文化事业发展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工作,把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由文化资源大州向文化产业强州跨越的重点,通过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比翼齐飞。

旅游二次创业以来,阿坝州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阿坝州建设成为四川国际旅游通道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目标,提出了“旅游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在千年古堡桃坪羌寨,春节期间每天游客都超过5000人,每个村民都能从门票收入中受益,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积极性高涨。

担任讲解员的羌族妹子陈高书介绍,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依托羌寨和羌族文化搞旅游接待,住羌寨、听羌歌、跳羌舞,成为一种旅游方式。村民们都实现了就业,男女老幼都不舍桃坪羌寨,羌家羌寨,体现非同一般的凝聚力。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自然山水虽美,但要蕴涵文化的内涵才会更加引人回味。放眼全州,整体打造的甘堡藏寨,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无不散发着嘉绒藏族屯兵文化内涵,见证“博巴森根”的古老遗风;文化古镇薛城,筹边楼、姜维城池和红军石刻标语等众多历史遗迹,闪耀着古城昨日的辉煌,吸引着八方来客;边城重镇松州古城,那斑驳的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

阿坝州地处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多民族和睦相处,造就了灿烂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藏羌绣、羌笛口弦、羊皮鼓舞……文化内涵不断被延伸。“只有让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植根于群众生产生活中,才能激活本土文化的自我造血功能,赋予文化鲜活生命力。”州旅发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注重文旅互动、文旅结合,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正是对这一构想的最佳实践。

文化与旅游互动,带动了全州群众致富增收,绘就了幸福生活新画卷。有数字为佐证:2014年,全州全年接待游客28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亿元,分别增长25.6%和24.1%。

百花齐放的文化产业

激发文化事业发展强大后劲

3月18日,川西高原怒放的梨花白灿灿一片,提前感知春的气息。素有“阿坝江南”美誉的金川县,大型3D电影《东方女儿国》剧组在这里隆重举行开机仪式,同时也在这里完成了第一组镜头。

从《尔玛的婚礼》、《云上的人家》、《欢迎来到阿尔村》,到《马奈新娘》、《莫朵格依》,再到《东方女儿国》,影视镜头,让阿坝这片神秘而古老的高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文化产业。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而品牌则是表达灵魂的最佳载体。

映秀东村藏族祥巴艺术馆,勒布顿珠在刻板前给记者展示祥巴创作。眼前的这些画,都将被公司收购销往各地。画上的图案,还将走上手机壳、抱枕等创意产品,通过九寨沟等地的专营店销售,被人们拿在手上,抱在怀里。

“我们下一步的首要任务就是连锁扩张,打品牌。”九寨沟祥巴艺术中心总经理刘宏宇表示,目前祥巴单店日销售额超过7000元,明年他们将把专营店从4家增至10家。

如今,在阿坝甚至全国文化产业范围内,品牌先行渐成共识。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的蒋维明,用“大土司黑茶”品牌,将映秀本地茶带入高端茶业市场;茂县羌寨绣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邀请专业创意团队,量身打造首批产品,率先开发单价定位200元以下的手工羌绣产品;在九寨沟,《藏谜》、《大九寨之风》、《九寨千古情》等演艺产业群,随着九寨沟旅游产业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实现了从单一的“帐篷表演”到“舞台艺术表演”,从简单的藏羌歌舞风情晚会到4D现代化高科技演出的华丽转变……

从一壶茶、一幅羌绣到一幕剧,载体的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也更加丰富。

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四川阿坝国际熊猫节、中国·四川阿坝国际牦牛文化节、中国·四川阿坝大九寨冰瀑旅游节、嘉绒锅庄节、壤巴拉节、瓦尔俄足节、九寨沟国际涂墨节等具有浓郁藏羌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民族民俗文化和原生态歌舞文化,在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提升藏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塑造了文化旅游品牌,使古老的藏羌民俗文化在藏羌文化走廊上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在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载体的同时,州委、州政府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壮大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立足壤塘县,以建设唐卡、藏戏、藏医药、石刻四个传习所为重要载体,凸显文化传承功能,强化技能培训作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将继承弘扬民族文化遗产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之间,使得许多被搁置被逐渐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精神食粮,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3月19日,全州世界遗产和古村落调研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阿坝州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提档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推进“文化强州”的嘹亮号角中,阿坝文化产业发展的巨轮已经鸣笛远航。我们坚信,在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新征途上,阿坝必将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雄伟壮阔的画卷。

新闻推荐

九寨沟县公安局深化春季道路交通管理

本报讯(王娟)为全力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日前,根据春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在队伍管理、隐患排查、路面管控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该局针对春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特点,对辖区事故多发点段...

九寨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九寨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