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植中药材带来好“钱景” ——丹巴县半扇门乡大邑村产业发展走笔

甘孜日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村民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除草。

■本报记者 陈斌 袁飞 文/图

9月21日,记者驱车来到丹巴县半扇门乡大邑村,一座座充满嘉绒风情的民居映入眼帘。村里绿树成荫,道路宽敞,环境整洁,一幢幢小楼房错落有致。随着居住和村里环境的改变,村民们也比以前更爱卫生了,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大邑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沿着村道路转一圈,脚上穿的鞋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道路硬化到家门口,路上再也没有稀泥了;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家生活生产环境好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都笑着说。

大邑村地处半山腰,平均海拔2500米,山高林密,荒山荒坡面积比较大,土地利用率低,是典型的高半山贫困村之一。近两年,大邑村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加土地收益,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走进大邑村,记者看到,地里的羌活、独定子、芍药和连翘等中药材已长出嫩绿的幼苗,村民杨炳贵们正在除草,满头大汗的他告诉记者:“种植中药材,劳作时间宽松,与同等面积种植包谷相比,节约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从经济效益来看,出售价格较高,比种包谷要划算些;现在外出务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家种药材,既能照顾家,还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 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大邑村村民们出趟山来回都要走上半天,经济发展滞后,全靠种庄稼过活,没什么产业,村民们的生活较为贫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如何为村民们找准致富门路,帮助大家走出困境?该村“第一书记”益西呷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记者见到益西呷什时,他正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四处查看羌活等中药材的生长情况,和劳作的村民攀谈近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致富想法。“我们村51户,203人,目前已经种了170亩中药材,还打算种130亩,三年可以见效,每亩收入按照15000元算,全村收益就可达到450万元,人均可增收两万元。”益西呷什向笔者算起了种中药材的致富账。益西呷什说:“以前村民是守着‘金钵钵\’过穷日子,我的心里很着急,其实只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收益,依托目前丹巴县发展林果业的有力契机,发展中药材种植肯定可以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给村里找到一条致富路子,大邑村两委可下足了功夫。村里专门聘请外地专家对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测试,发现大邑村特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羌活、独定子、芍药和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去年,村两委班子带领部分村民代表,奔赴阿坝州金川县万林乡观摩学习如何种植中药材。据益西呷什介绍,此次观摩学习,打开了村民们的思路,激发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热情。

在村“两委”会的引导下,大邑村与金川天和药业公司签订协议,并成立了大邑洪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向药学、农业专家请教,引进并种植了羌活、独定子、芍药等中药材。“这些药材易生长、药用功能多,加上大邑村坡地面积大,气候适宜,所产出的中药材质量好,市场前景自然就好。”该村村支部书记杨志坚介绍道。

谈及中药材的种植模式,杨志坚告诉记者,村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加入合作社,金川天和药业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种苗,并以保底价收购,既能保证中药材的销路,又能确保村民们的收入连年增加。

看到中药材种植带来的“钱景”,半扇门乡乡长谢仕英兴奋地说:“现在,中药材种植即将成为大邑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开始种植中药材,同时合作社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大邑村民走上了脱贫奔小康迈进。”

新闻推荐

脱贫致富路上的“领航员”——记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侯国成

■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骁7月19日,记者走进金川县庆宁乡松坪村,只见一条银亮的水泥路蜿蜒至山顶,如哈达在山沟间舞动。沿着这条“哈达”前行,梯田密布、果园葱郁、楼宇整洁……一幅美丽的幸福乡村图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