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致富路上的“领航员”——记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侯国成

阿坝日报 2016-08-22 00:00 大字

■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骁

7月19日,记者走进金川县庆宁乡松坪村,只见一条银亮的水泥路蜿蜒至山顶,如哈达在山沟间舞动。沿着这条“哈达”前行,梯田密布、果园葱郁、楼宇整洁……一幅美丽的幸福乡村图在眼前铺展开来。

“全靠侯书记,我们村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

“他为村里的事操碎了心。”

……

提起村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村党支部书记侯国成时,村民们都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他的事迹也如耳熟能详的歌谣,萦绕在山间。

自1986年到2016年,从村会计、村委会主任再到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党务工作者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侯国成一干就是30年。期间,因工作成绩突出,侯国成多次被中共阿坝州委、金川县委、庆宁乡党委评为优秀党组织书记、十佳村干部等,2016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夯基础谋长远当小康建设的组织者

海拔2860米的松坪村,由于山高路险,一度被贴上了闭塞、贫穷的标签,“爬山爬到马腿疼、嫁人不嫁老松坪”,是当地老百姓对它的评价,也是令几代松坪村人都伤感的俗谚。“原来村子通往外界的就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村民上山下山都要带上两双鞋,一双走完泥巴路就放在路边草丛中,再换上另一双干净的鞋进城。”侯国成告诉记者,当时,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窘困的生活,侯国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困扰了几代松坪人的出行问题。

2012年,松坪村着手实施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建设。为了确保通村公路建设质量,好脾气的侯国成硬是扯着脖子、红着脸跟施工队较真。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条公路是松坪村的生命线,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8.7公里长的通村硬化公路建成后,该村紧接着实施了农村公路提升工程,在拓宽道路、优化路面的同时,加强了安保、排水、挡防等设施建设。2013年,松坪村实现了公路从无到有、从羊肠小道变坦途的艰难跨越。

“多亏了侯书记,东奔西走要来了资金、水管、水泥,还带领我们修蓄水池、挖管道、埋水管。”看着眼前不断流出的自来水,正在做饭的王坤龙,十分感慨地说道,以前,全村人天不亮就要去背水,冬天更得融雪碎冰取水,正是因为侯国成的努力,松坪村结束了“靠天吃水”的历史,全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通村路通到家门口,安全水引到灶台边。侯国成为松坪村带来的改变远不止这些。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孩子们在快乐地嬉戏,村民活动中心里,老人们在健身休闲……在侯国成的带领和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松坪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改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信靠吼、看门靠狗、交通靠走”的落后山区生活一去不复返。

抓产业破难题做可持续发展的拓荒者

站在“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摄影点”放眼望去,整个大金川河谷尽收眼底。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松坪村避险搬迁安置点,数十栋红瓦白墙的藏式民居鳞次栉比,犹如都市中漂亮的别墅小区。

走进村民董永秀的家,繁花似景的院坝、干净整洁的厨房,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液晶电视、音响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现在我们不仅远离地质灾害、住进楼房,还端上了乡村旅游的‘金饭碗\’,真的是做梦也没想到啊。”她告诉记者,2012年,地质灾害搬迁后,和他一样的30户人家远离了生产资料,居住区域内也没有耕地资源,依靠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

“不仅要让大家搬得出,更要让大家住得下!”从一开始,侯国成就考虑到,村子建设得再美,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村民就没有收入“活水”。2014年,位于世外梨园景区核心区边缘的松坪村,被评选为“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摄影点”并修建了观景台,随着当地“梨花红叶”旅游经济的持续升温,松坪村的游客也急速增长。侯国成看准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安置点的搬迁户打造成“生态农业示范户”,从事民宿接待。如今,乡村旅游,能为搬迁户们带来每年近2000余元的收入。

“如何促进松坪村的整体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这是我一直反复思考的问题。”担任村支书后,侯国成结合松坪村地少人多的现状,积极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平台,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全村养殖业产业化发展。

“一箱蜂至少要产十斤蜜,每斤蜜能卖到100元,我们家光中蜂养殖一年收入就有3万元。”正在取蜂蜜的张友发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数据是松坪村产业发展最有力的佐证:目前,全村共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发展中蜂养殖150余箱、生猪养殖近300头、肉牛养殖近400头,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养殖土鸡等多模式林下经济,建成2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从一个村落分散、产业滞后、村财拮据的贫困村,到大部分群众摘掉“贫困帽”、人均收入近4000元的新农村。30年间,松坪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转身,这份厚重的成绩单离不开村“两委”班子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松坪村的田间地头、群众家的院坝就是我的工作场所,土生土长在这里,父老乡亲就是我的家人。”三十年来,在松坪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侯国成如同一株扎根大地、坚韧不屈的苍松,带领着松坪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脚踏实地地迈向小康生活。

新闻推荐

做好“水”文章甘露润阿坝

■记者袁娜杨佳水利事业,事关全局。唯有大兴水之利,方能尽得水之润,更好地造福于人民。近年来,阿坝州紧紧围绕州委“三区一中心”的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工程水利,积极推进水利资源,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同步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