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们,在阿坝新江南书写青春梦想

眉山日报 2016-07-08 17:32 大字

见证藏汉一家亲的“东坡渠”。克尔玛村建成的高原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援藏医疗组为藏区群众开展义诊。德胜赋。在云端上的学校——阿科里中心小学捐赠资助藏区学生。建好的泡菜厂。

□ 扎西 本报记者 邱文清

援藏的路不平坦,更历练行者的意志;

援藏的路险情多,更显行者的壮士气概;

援藏的路格桑花遍满,更增行者的坚定信念!

——摘自眉山市第三批援助金川干部日记

“工作条件苦,我们不叫苦;高原海拔高,我们援助藏区的志向更高!”

“说金川话、办金川事、做金川人”,从2014年8月奔赴“阿坝新江南”——金川县至今,700多个日夜、将近两年时间,来自东坡、彭山、丹棱和市级部门,平均年龄只有36.8岁的眉山市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把金川当作“第二故乡”,真心援藏、真诚援藏、真情援藏,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参与金川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和藏区维稳。

他们,用一线的务实实践在阿坝新江南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梦想;他们,用青年人的创业激情把眉山援助金川工作引向新的更高起点。

克尔玛:一个高半山贫困村的悄然转身

金川县沙尔乡克尔玛村,差不多3000米海拔的半山上,6.2公里长的硬化沟渠蜿蜒山腰,这条解决了全村400多人生产灌溉用水的水渠旁,立着一块小小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不太起眼的三个字——“东坡渠”,村支书袁定双说,这块碑凝聚着眉山人对克尔玛村人的关爱,见证的是眉山金川两地藏汉一家的亲情。

山下,六月的克尔玛到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200多亩特色青脆李挂满枝头、圆根萝卜长势喜人,养兔场洁白的獭兔活蹦乱跳,西门塔尔奶牛三五成群在3000多米的高山草甸显得恬静悠闲……在工作组“滴灌式”帮助下,找到养殖致富门路后的贫困村民康中付一说起眉山援藏干部就竖起大拇指,连连用“哦亚”来给他们“点赞”。

克尔玛村地处高半山,平均海拔2800多米,是典型的高半山贫困村。两年来,眉山援藏工作组瞄准精准脱贫、统筹协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600万元整村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两年过去,全村5公里村道安保工程、11公里多沟渠硬化整治、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村两委阵地和500多米的牧道全部建成;全村无电地区高低压线路改造项目正紧锣密鼓顺利实施,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

援藏工作组认为,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上“雪中送炭”,更要在产业脱贫上“锦上添花”,让克尔玛村的“土地转起来、产业特起来、腰包鼓起来”。工作组引进业主流转近200亩土地,种植“黑金刚”优质土豆、青脆李、高原生态蔬菜、中药材等,克尔玛半山的土地成了“金钵钵”。存栏近万只的獭兔场初见效益,带动近40户致富;从山东菏泽购买的110头西门塔尔优质奶牛长势良好,年底有望配种产仔;从眉山引进的50头杜洛克母猪已经产仔,分发到全村养殖,保价回收。请来天津大学规划院规划打造特色旅游接待村寨,争取让克尔玛村成为藏区脱贫奔康的示范村寨。

村民王安富夫妇隔三岔五就到流转出去的土地里栽种、除草、收割。“土地,每亩800元的租金,每天地里打工挣80元,我们两口子一年就可挣1万多元,过去哪儿去找这样的好日子!”

变化不仅仅只发生在高半山的克尔玛,眉山援藏干部人才的身影在金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处处可见。8名援藏干部人才得到县委、县政府充分信任,被抽调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担重任、唱主角,在金川县脱贫攻坚第一线当干将。

援藏干部人才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吃苦精神,如期圆满完成《金川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金川县脱贫攻坚“十个专项”方案》等重要文件,为金川未来5年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数据录入,是个艰苦细致的工作,硕士研究生林云、孙文涛、江攀等年轻人,身先士卒、发挥优势,不分昼夜、放弃周末,赶在全省、全州的时间节点提前完成任务。

面上抓脱贫,一线扶“真贫”。卡撒乡巴拉塘村张大姐家40来岁的“顶梁柱”因患癌症撒手而去,留下了78岁的老母亲、两个儿女。杨静和刘忠义在下乡访贫问苦中得知情况后,马上不约而同地掏了400元给孩子,并商议“想办法帮帮这家人”。刘忠义随即邀约工作组的龚志刚和眉山政协的章亚梅等6人,每年出资7200元,帮扶姐弟俩读书,直至完成学业。与河东乡八字口村的罗银才,沙耳乡克尔玛村李乾奎、袁孝国、苟红燕结“亲戚”:克尔玛村村民苟红燕患有精神分裂症且残疾,育有一儿一女,家中无房,长期“蜗居”在十来平方米的出租房内,工作组筹集1.5万元支持子女就学、医疗治病;李乾奎育有4个子女,生活十分窘迫,工作组及时慰问、支招增收、开展种养技术帮扶、辅导孩子学习,给予关心。

援藏工作组还大力协调争取各级社会扶贫。主动参与全国社会扶贫创新试点县申创,2016年1月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13个试点县之一;出资50万元支持县政府设立脱贫攻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撬动500万元的扶贫金融贷款;出资65万元建立金川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协调上海文博堂捐资10万元支持金川教育事业;争取眉山爱心人士购置了价值4万多元的衣服和学习用品,为云端中的学校——阿科里中心小学学生送去温暖。

新建成的克尔玛村级活动阵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村委会有着这样一组标语:希望在山上、潜力在山上、后劲在山上。

这是克尔玛群众的美好希望,也是眉山援藏工作组对藏区群众脱贫攻坚的真诚祝福。

德胜村:“孝善和”文明之花绽放雪域高原

金川河谷的德胜村,梨花飘香、雪梨滴翠、红叶醉人;家家户户通水泥路、硬化路,引水沟渠环绕全村,实现自流灌溉;“辣椒、白菜、莴笋、土豆”高原生态蔬菜基地规模已达数百亩、中药材基地扩大、千亩牡丹竞相绽放、农家乐独具特色……

德胜村人的日子红红火火,德胜村人的文化也热热闹闹。

村庄里、田块边,塑起大善大爱大义的文化牌坊;村头村尾“善行义举”文化墙随处可见;校训、校歌、村赋、村歌生动诠释善的应有之义,德胜村的《德胜赋》,镌刻于村子的显赫位置。

如何实施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一个摆在工作组面前的全新课题。

位于金川河谷的咯尔乡德胜村过去也并非居于“真空”。几年前,该村实施无电地区改造工程,需架设35kv电力线路,由于各种利益矛盾交织一起,施工一度受阻,迟迟不能顺利推进并成为遗留问题。电力部门、县乡村各级干部为此十分“恼火”甚至成为“心病”和“阴影”,德胜村曾是困难多、问题多、上访多、纠纷多的“四多村”。

眉山援藏干部受命危难,主动作为,融入德胜村,深入德胜村村寨蹲点指导,深入调研,排除干扰,依法办事,以德说理,矛盾终迎刃而解……

“眉山干部研究问题下深水,处事公道正派,化解了多年的积案,水平高,我们不服不行!”咯尔乡党委书记余贵雄感慨。

2014年,金川县委响亮提出打造“孝德金川”,把弘扬“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活动铺天盖地开展,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完善,有何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推广,哪些好东西可以作为机制、制度“固化”下来?

2014年年底,县委要求制发决定,提交县委全会审议。重任落在了援藏工作组肩上。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召开数个座谈会,八易其稿,县委《决定》和《孝善和文明之花在雪域高原绚丽绽放》的调研报告高质量完成。金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刚感慨:“《决定》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展示了金川特色,有理性的高度、有实际的操作性”。

德胜,从善而德,以德取胜。践行“孝善和”,德胜村要做金川先行标兵。工作组引导村民自筹资金,在村头村尾打造“24孝”文化墙,在风光宜人、村民休闲集散地,修建孝德碑、百德墙、孝廉亭、尚德亭,将“孝”文化以匾额形式挂在每个家庭的客厅,把以孝文化为内容的年画挂历送到每个农户家;时时处处宣扬本村本地的好人好事,尤其是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

“孝善和”传统文化的正气弘扬、道德模范村的创建,德胜村由过去的“四多村”转变为全年无治安案件、无干群冲突、无上访事件、无邻里纠纷的“四无村”。德胜村支部书记刘再琼激动地讲,“眉山干部给我们出了很多金点子,他们用实干触动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实做好!”

“耕者德为先,五谷丰登;商者德为先,富甲一方;学者德为先,名满西川”,德胜村的淳朴村风民风,金川河谷的万千和睦家庭,沉淀为金川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内在底蕴。

由德胜而至全金川,周显芳、张诗茂、普尔宗、泽朗哈姆等一大批“孝子善人”不断涌现,凝集了金川大地最厚重的“乡贤文化”。如今的金川,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听到、感受到“孝”的力量,“善”的举动,“和”的氛围。争做“金川好人”成为7万多金川儿女的共同追求,成为雪域高原上最响亮的声音,一缕最清新的空气。今年,金川县被列入全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

“组团兴教”:实现金川高考教学历史突破的“眉山班”

今年,参加高考的金川中学“眉山班”32名学生上线,实现升学率100%,其中上二本7人,本科上线率21.8%,在金川高考教学史上刷新纪录。接到学生们打来的电话,与他们朝夕相处两年的孙少辉、夏建华、罗成、陈登贵、黄有炎5名眉山援藏教师也在分享学生们的喜悦中感动流泪。  两年的朝夕相处、两年的尽心陪伴,眉山援藏“教师组团”让一批金川学子走向雪域高原以外更宽广的世界,更创造了组团援教的援藏新“金川模式”。

民生最长久、民生最根本。眉山援藏工作组结合金川县情和干部人才实际,提出了“组团兴教”和“组团兴医”攻坚战略。

5名援藏教师到金川中学组成一个团队,对高二·一班实行“包班组团”,组建了“眉山班”,传授教学好方法、好经验,提出“团结奋斗、比拼追赶”,师生同心,教学相长,班级每季度的测试均列全年级前茅,呈现出班风正、学风浓的好气象、好氛围。

藏族学生其麦王姆以前学习成绩很一般,对考上大学没有太大的期望。5名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帮助其坚定信心,高考成绩481分,超二本线27分,有望考上她梦想中的大学。

“师德高、师风正!眉山援藏教师勇挑重担,自尝甘苦,组团攻坚,为金川教育健康发展开创了一条好路子!”金川县教育局邓云勇局长高度评价。

郑平、龚志刚、戚贵山、李长清、张熙勇5名医生组团“112”攻坚。启动全县1小时医疗服务圈,出诊、转诊病人100多例;启动县医院 “二级甲等”创建工作;门、急诊接诊病人3000多人次,参与大小手术350多例,完成术前麻醉200多例。为中藏医院新开设了外科,改进周末和晚上值班制度,业务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病员满意度不断升温。一支以援藏医疗人才为核心的巡诊义诊队伍,走出医院、深入村寨,巡诊、义诊30多次,看诊群众4000多人次。

2015年5月21日,郑平、戚贵山、张熙勇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帮助县医院成功开展了该院多年来首例开胸手术——剖胸探查右肺下叶肿瘤切除术,为县医院胸外科手术和麻醉监护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3月14日,中藏医院援藏医生龚志刚、戚贵山亲自主刀、麻醉,为病员做了阑尾手术,成为该院建院来的首例开腹手术。

“眉山援藏医生技术精湛、业务精良,是全县农牧民的健康使者,他们通过传帮带,为金川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分管卫生的副县长刘明清如是说。

举家援藏:诠释“缺氧不缺精神”的责任担当

在金川,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一提到眉山援藏干部,无不交口称赞。这就是口碑!

丹棱县水务局总工程师石道虎,来自云贵高原的黔东南。虽年纪轻轻,可由于多岗多地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许,被戏称为“石水工”。

援藏后,他放心不下刚满8个月的女儿和独自照顾女儿的妻子,不得不把妻子和女儿接到了金川。女儿弱小,不适应高原气候,感冒不断、高烧不断,但他依然坚持在野外勘踏、坚持在施工现场,挑起全县“水利建设大会战”的技术“大梁”。在最短的时间内,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走遍了5乡12个项目村,最远的施工地点需要徒步往返10多公里,有时一大早出发,下午3、4点才吃上“午饭”……

在这段繁忙的日子里,家事、私事早已被抛之脑后。那段时间,金川夜里温度低至2℃,由于夜里频繁起来照看女儿,他和妻子相继患重感冒,一家三口全成“病号”……

坚守、坚定,夫妻携手跨过道道难关,金川水利工作乃全省彝藏区先进,留下石道虎的辛苦与努力。牙牙学语的女儿成为金川最小的援藏人,也成为工作组20位叔叔们工作之余欢乐的“开心果”。

身在金川,心在金川。和石道虎一样,工作组21名同志“白加黑”、“5+2”争先奋战金川建设主战场,用实干与坚守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环境艰苦不叫苦”、“海拔高志向更高”的责任担当。

工作组领队杨静分管工作不断加重,经常加班加点开展工作,去年7月12日至14日,杨静为协调电网改造,“十三五”扶贫规划奔波于成都、马尔康、茂县三地,行程超过2000公里。

龚志刚在援藏期间,妻子患“淋巴癌”,他独自承担家庭困难、承受巨大压力,毅然婉拒组织上提前结束援藏照顾家庭的提议,坚守藏区工作岗位……

80后干部孙文涛新婚两个月即进金川,行李都没来得及从车上取下,就顶着烈日勘踏水毁道路,一周穿烂一双新皮鞋,有一次因工作劳累和高原不适晕倒在建设现场……

刘忠义、杨庆平的父母身体很差,长期住院或手术,他们却不能尽孝陪护;夏建华因为长期受强紫外线照射,本并不严重的白癜风大大加重;马波、蒋昕、王健宇、罗成本来很健壮的身体,却因高原带来高血压,王健宇不得不长期服药;郑平在加班的当晚,接到了奶奶过世的噩耗,悲痛不已……

几乎所有的人,都曾遭遇塌方、泥石流等各种突如其来的“险情”,有的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他们仍然淡定从容。“市委、市政府、市委组织部以及派员单位的亲切关怀和来自金川各级的大力支持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必须主动揽任务、挑担子,努力干好!”“高原苦,我们不怕苦,苦中奋进;高原累,我们不怕累,昼夜兼程;高原险,我们不怕险,迎难而上!”

“政治素质过硬,团队精神强,围绕金川中心工作,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成效突出。”金川县委书记卞思发这样评价眉山这支年轻有朝气的援藏干部队伍。

忠诚躬耕阿坝江南,援藏放飞青春梦想。

他们,无愧于组织的重托,他们,无愧于金川人民的信任,他们,也无愧于自己的誓言!

(本版图片由金川援藏工作组提供)

新闻推荐

金川:产业扶贫挥出“点睛之笔”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的逼近,头顶“阿坝江南”“中国雪梨之乡”“中国最美丽田园”美誉的阿坝州金川县,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冲刺期。如何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产业脱贫成为一道...

金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