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援建硕果累累 藏区内地亲如一家 红原县援建工作纪实
■谭辉 记者 邹阳
“新医院好,整洁、敞亮又先进,感谢绵阳为我们修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在红原县人民医院取药的牧民瓦布登为新医院竖起了大拇指。去年4月,新建的红原县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气派的门诊大厅、整洁的病房、先进的设备让医生和病人都感到欣喜。
在红原,类似新县人民医院这样的援建项目举不胜举,阿拉基饮水工程、城区供暖工程、标准化暖棚建设……一个个援建项目拔地而起,红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些援建项目成为红原人民津津乐道的民生工程。
援建工程聚焦民生
2012年以来,浙江省、成都市、绵阳市、省食药监局、西南民族大学等地方和单位,按照中央、省对口支援、帮扶藏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援建理念,以加快红原发展为目标、以干部人才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眼民生建设、着力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红原作出了巨大贡献。
“绵阳援建,把县医院建成了‘高原明珠\’。绵阳还通过‘互联网+医疗’等现代化手段,积极开展远程诊断,既培训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又让红原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红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何永花深有感触地说。
“牧道的建设促进了牧民群众的脱贫增收;县城饮水工程的建成,结束了自备水和桶装水的历史;城区实现集中供暖,告别了以烧煤、烧牛粪为主的落后取暖方式……”红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绵阳市援建红原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席斌告诉记者,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建设让红原的老百姓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藏汉一家亲”的意义。
阿木乡卡口村村民求央夺基说:“我家的暖棚建设自己只投入了1万多元,绵阳市给了1.2万元、县上给了2万元,今年再也不用担心牲口的过冬问题了。”
如今,驱车行驶在红原境内,道路两旁印有“绵阳援建”四个大字的暖棚数不胜数,这些暖棚改变和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牧民群众增收增添了一道“保险阀”。
2017年,浙江省投资870万元实施6个以助推脱贫攻坚为主的项目;绵阳投入援建资金2690万元,实施4大类12个援建项目;省食药监局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开展“医疗救助”“教育扶持”“产业帮扶”等项目,同时,协调省级有关部门落实项目资金9080万元……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各援建地方和单位对红原的倾情付出。
援藏干部情系高原
6年的帮扶援建过程中,一批批援藏干部不惧高寒缺氧,不畏路途遥远,把红原当故乡,视红原发展为己任,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甘于奉献,赢得了广大红原干部群众的赞誉,和红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01年,来自绵阳的教师王韬到红原县支教。“当时我是主动报名来支教的,想要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王韬说,来到红原后,被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美丽的景色所打动,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
在红原支教的日子里,王韬不免会思念家人。“我每年寒暑假都会说服爱人一起来红原支教。”2007年,在王韬的劝说下,妻子李梅也来到了红原,2014年3月,王韬夫妇正式调入红原工作。
目前,和王韬、李梅夫妇一样留在红原支教的绵阳老师共9名,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高原,用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牧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红原县选送了一批批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浙江省、绵阳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通过传、帮、带有力的促进了红原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如今,对口援藏工作从项目建设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促进经贸合作转变,从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管理援助转变。
这些转变,有效整合了各种资源,推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有效巩固提升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宽松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援藏工作要坚持长期性和创新性并举。”随着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现已有17家企业入驻,其中规上企业9家;随着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推动了该县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格桑花开草原美,藏汉团结一家亲。红原县的变化离不开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的倾情奉献、共同奋斗,亲如一家的援建情将继续助推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生活和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藏区建设。
新闻推荐
在蓉高校参与的项目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榨菜、锅盔吃到怕 他们攻破高原“缺草”难题
白史且(左四)和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1985年,21岁的白史且走出大凉山,进入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就读。作为首届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他并不知道这个“冷门”的专业意味着什么,也更不会知道从那之后...
红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红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