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保险帮了大忙,不能说没就没了——来自川西牧民的呼声
■农民日报记者邓俐张艳玲
一大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镇日干村牧民索郎泽郎便忍不住落泪,牛群的头牛倒在地上,没了呼吸。这头牦牛是索郎家的“老伙计”,过去20年来的生产生活物资驮运全靠它。索郎一家老小为此十分伤心。
索郎泽郎接下来要做的是把牦牛送到镇上的保险查勘点,向保险公司报案索赔,再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惯例,大约15天后,一笔2000元的保险理赔款便会到账。
“牛死了,保险赔。”这项自2013年在红原县探索开设的牦牛政策性保险,让全县4000多户牧民吃上了定心丸得到了真实惠,三年来为牧民户均减损近3万元,有效降低了牧民养殖风险,有力支撑了牧业改革发展,加快了牧民脱贫增收步伐。然而这项民生工程目前却面临县财政补贴保费压力大、不堪重负,以及保险公司持续亏损等难题。
记者日前在川西牧区调查时,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益邛联户牧民克科紧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牦牛保险帮了我们的大忙,可千万不能说没就没了啊!”克科纯净的眼神里,是灼灼的期盼。
三大成效
“红原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去年12月中旬,红原县遭遇入冬后第一场大范围强降雪、强降温天气,短短半个月,龙日乡龙日村牧民扎尕家120头牦牛就陆续死了92头。“如果没有牦牛保险,那简直不知道怎么活了啊!”扎尕感叹,“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送来的好政策啊!”
红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1℃,自然条件恶劣,灾害性天气多发。全县4.7万人中80%以上为藏族,77%以上为农牧业人口,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畜牧业始终难以逃出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定律。“一场大雪过后,大量弱牛瘦牛因饥寒交迫而亡,已成为牧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红原县副县长松彬表示,2013年11月,红原县在全省率先推出牦牛政策性保险,探索利用保险机制建立牦牛疫病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
红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嘉央罗萨告诉记者,针对从投保到理赔等全过程的关键节点,红原边干边总结边调整,三年里,牦牛保险不断完善:一是协调运转机制更加顺畅,政府、保险公司、协会、牧民各主体之间的职、权、利关系更加明确;二是保障范围拓宽,参保范围从只保母牛到公、母牛全保;参保险种从单一的病死险种扩大到洪水、雷击、冰雹、野兽侵害等,并通过向中国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为政策性牦牛保险提供再保障;三是赔付方式更加合理,从最初的“一个价”赔付优化为分畜龄阶段、分损害方式的差异化赔付,并简化和规范理赔手续,15天内赔付到位;四是保险标识升级,将易脱落的传统耳标升级为内置式电子标识,既解决了投保牲畜信息采集、理赔标识核对难等操作性难题,也有效规避了使用传统耳标容易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红原县委书记廖敏表示,牦牛保险实施以来三大成效凸显:一是牦牛保险已成为牧民脱贫增收的加速器。三年来,牧民已累计获得保险理赔金超过1亿元,户均挽回损失近3万元;二是牦牛保险已成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助推器”。现代金融保险的导入,为民族地区草原畜牧业带来理念革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险所建立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了牧民谋发展的信心,有力支撑了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牦牛保险已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稳定器”。牦牛保险降低了牧民的养殖风险,保护了牧民的切身利益,拉近了干群关系,受益牧民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
两大难题
令牦牛保险难以为继
按照一年一保模式,红原牦牛保险承保机构——中航安盟公司目前完成了三个年度的承保。三年来,得到实惠的牧民投保意愿一年比一年强,投保牧户从最初的2339户增加到了4231户,牦牛数量从2013年的18万余头增加到45万多头,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与牧户得到大量赔偿相对应的是保险公司的年年亏损。公司红原营销服务部经理旦正才旺介绍,2013—2014年度,牦牛保费收入2252.2万元,理赔2319.6万元,加上运营成本亏损额达558万元;2014—2015年度,牦牛保费收入3980.33万元,理赔金额达4680.1万元,当年核算亏损额达1222.44万元。
持续亏损让保险公司差点打了退堂鼓。经过多次多方商议,第三个保险年度(2015年11月11日—2016年11月10日)对保险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改,改统一赔付为分级赔付。目前看来,赔付标准的下调并没有让保险公司松口气。截至2016年5月3日,保险周期刚过半,理赔数已达22689头,理赔金额3630.25万元,超过保费收入的65%。
保险公司难以盈利甚至面临深度亏损已经成为红原牦牛保险持续开展的一大难题。“牦牛保险实实在在为牧民减少了损失,我们就怕保险公司赔多了不干了,不能一直搞下去。”索郎泽郎说出了不少牧民的担心。
另一方面,牦牛保险的持续开展对地方财政也是一个考验。根据保险条款,凡畜龄在一周岁以上、体重40公斤以上的牦牛便可投保,保额最高2000元,费率为6%,每头牦牛保费为120元,牧户只需承担其中20%(24元),其余由各级财政补贴,其中:国家财政占40%;省级30%;州级4%;县级6%。嘉央罗萨表示,2015年,县本级财政收入3300万元,仅牦牛保险和试点性的草原保险补贴保费支出就达374万元,占比11.3%以上。
四条建议
盼牦牛保险持续推进
早在2010年,我国就将牦牛列入了中央财政补贴的险种范围。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青海、甘肃、云南等高原牧区都进行了牦牛保险的试点,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原经验更值得总结。但要确保牦牛保险的可持续推进,还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保费分担比例。藏区牧区县县级财力薄弱,牧民收入较低,建议提高中央、省级补贴比例,降低州、县配套比例特别是农牧民自缴比例(青海省河南县牦牛保险农牧民自缴保费比例仅占5%,投保一头牛牧民只用缴6元)。
二是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力度。“改良品种+修牧道建暖棚+补饲舍养相结合”是红原县提高畜牧业防灾减灾水平、降低牦牛越冬死亡率的有效路径。然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牧道覆盖率仅为53%,暖棚覆盖率为33%)已成为关键的瓶颈所在,亟待解决建设资金来源及投入机制。
三是丰富农业保险的内容。一方面,加大投保额度,并将周岁以下、不足40公斤的小牛纳入保险范围,已是不少牧民的急切期盼;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将牦牛、藏羊等纳入国家目标价格保险补贴范畴。同时,建议中央和省财政提供保费支持红原在四川藏区首创性开展冬春草场保险试点。
四是鼓励保险公司主动作为。保险公司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适当给予设施改扩建补贴等提高当地牦牛养殖水平,让牧民少死牛,公司少赔钱,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新闻推荐
红原县森林公安局组织警力深入重点林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林区治安专项整治行动
为有效保护好辖区森林资源安全、维护好林区社会治安稳定,近日,红原县森林公安局组织警力深入重点林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林区治安专项整治行动。巡逻检查林区范围400余平方公里,发放藏汉双语宣传手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