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来敲门 ——红原县棚户区改造见闻

阿坝日报 2015-12-09 14:04 大字

■实习记者哈斯满记者周严国

今年5月,在老房子里“蜗居”了近40年的杨祝平,搬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新房子有110平米,比原来居住的地方整整大了40平米,这让一家人十分高兴。

“杨祝平们”陆续搬进新家的背后,是红原县棚改工作的提速。去年以来,该县以坚定的决心、巨大的投入和创新的举措,使“住有所居”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个“安居梦”从“我忧居”到“宜我居”

对红原县老菜市场棚户区,杨祝平再熟悉不过了,今年44岁的她,自出生就住在这里。吃饭睡觉,转来转去,就是巴掌大的地方。

开始还勉强过得去。慢慢地,房子越来越老、越来越破。她说,刮风怕揭顶、下雨怕水淋、下雪怕倒塌、起火烧连营。遇上刮风下雨,“跑冒滴漏”让人手忙脚乱是常态。

据邛溪镇党委书记邓咏梅介绍,去年春天下大雪,镇、社区干部不敢睡觉,组织力量围着这一片巡逻,从头天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8时,就怕雪压倒房子、压到人。

还有让群众伤脑筋的事:老鼠特别多,怕惹病;常有偷盗摸扒事件。

幸福在哪里?杨祝平仰望周边慢慢崛起的新居,期盼能拥有其中一扇小门。但杨祝平因有病不能干重活,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打零工,能保生活与供两个孩子读书就不错了,想买房、特别是商品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棚改带给她幸福阳光。2014年初,红原县启动这片棚户区改造。一家人举双手赞成。很快,棚户改造工程动工了,新址就在原来的地方,看着一天天成型的新房,杨祝平打心里高兴。

今年5月,杨祝平一家如愿住进了新房子,新房子漂亮又宽敞,一楼还建有商铺,既可以用来出租,还可以自己经营生意。在杨祝平看来,新家就是“皇宫”,推开门,幸福就扑面而来,一家人做梦都在笑。

做梦在笑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2014年,红原县共实施162户棚户区改造任务,目前,这162户已全部入住。

“现在社区就在街中心,出门不到5分钟就有菜市场、大超市,四周配套的还有污水管线、照明、交通信号等,生活各方面都方便多了。”住进新居的邓明英说。

一盘“民意棋”从“要我搬”到“我要搬”

“执行一个政策,坚持一个标准,让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做到公平、公正、阳光。”胡小明说。

胡小明是162户入住群众之一,既是拆迁户,也是联合质量监督小组成员之一,见证了这片拆迁的全过程。“模式好,群众做主;方案好,群众得利;执行好,一杆到底。”他说,这样,实现了群众从“要我搬”到“我要搬”。

胡小明作了解读,项目是有95%以上的居民同意后才推进的。接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拆迁方案、选定建设公司、签订拆迁协议,每一步都将群众的意愿印在棚改蓝图上。

在参与监督中,胡小明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政府让利的举动。他说,以前,认为政府拆迁就是想“拿地卖钱”。其实,党委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尽量让搬迁户利益最大化。就拿筹资来说,引进四川荣鑫建设工程公司参与棚改,争取各级棚改补贴,160多户的改造工程政府投入资金2462.25万元。

让胡小明欣慰的还有,具体操作中“一个标准到底”,阳光操作。分配住房是棚户区改造最后一环,也是让人最头痛的一步。胡小明见证了,他说:“整个过程全部公开,全部是一个标准。正是公开透明,使得改造工程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棚户区改造,是让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红利最真实的体现。”红原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小康提速目标中的重大民生内容,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今年,我们计划实施改造265套,截至10月中旬,已完成新建户43户。”该负责人说。

棚户区改造还在继续,我们相信,旧城改造后,全面小康路上的人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加幸福。

新闻推荐

红原公路分局开展“走基 层、送温暖”活动

本报讯(杨玉荣)在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为深入做好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红原县***攻坚任务,红原公路管理分局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安排,结合分局实际,紧扣暖冬行动,坚持“暖身”...

红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红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