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了更多人的定居安居梦

阿坝日报 2015-05-13 14:24 大字

五月的阿坝高原天气渐暖,处处绿意盎然。行走在阿坝大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无论是河坝还是半山高半山区,一座座现代而又特色鲜明的民居在这片土地上美丽绽放,宛若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住房是民生之要,实现住有所居事关民生、牵动民心、反映民意。住房关系民生,实现住有所居承载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利益诉求。从2009年启动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到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及巩固提升再到藏区新居建设,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始终把住有所居放在各项工作突出位置,抓部署、抓推进、抓成效。

一系列定居安居惠民政策的大力实施,让广大农牧民有了好居所,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定居牧民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依托牧民新村的各种优势,发展起了牧家乐,经营起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在农区,有的农房已经改造完工,有的正在加紧施工,经过改造提升后的这些农房特色更鲜明,风格更现代,居住更舒适,新居里大家谋发展、谋致富的兴趣更浓,精力更旺。广袤的阿坝大地上,一个个定居安居的梦想正成为现实,成为中国梦在阿坝的最美诠释。

■实习记者 秦远俊 记者 周严国

镜头一  

定居点:牧家乐里旅游热

5月10日,又是一个星期的周末,红原大草原的牧草正在返青。

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华一家三口人坐上由成都双流机场飞往红原机场的航班,开始为期三天的草原之旅。

上午十点过八分,张华一家在牧民甲洛家的家庭旅馆里包下一间“套房”,当天下午,他们一家将前往月亮湾景区参观。而像张华家一样的游客,自从旅游旺季开始以来,甲洛家已经接待了数十波上百人。

“感谢党和政府出台藏区惠民政策,帮我们修了定居房,不用再过跟着牛羊跑的游牧生活。”甲洛告诉记者,受益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他家获得2万多元国家补助和3万元贴息贷款,搬进了180平方米的定居房。这两年草原旅游不断升温,他拿出卖牦牛的4万多元,买了床、灯饰等物品,把腾出的4间定居房改成家庭旅馆,尝鲜搞起了旅游接待。

甲洛家的定居房位于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下哈拉玛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有牧户211户940人。“原先,并没有下哈拉玛村这个地方。”甲洛介绍,2009年,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后,政府把这个草坝子平整出来,让大家集中建起了牧民定居新村。新村配套了村道、给排水设施、太阳能路灯、环保厕所、村民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牧民从帐篷跨入新村,过上现代生活。

记者走进下哈拉玛村牧民索白家的定居房,索白的老伴正在准备酥油茶,香气扑鼻。房间里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以前可不是这样,住在黑帐篷里,阴暗潮湿,还得了风湿关节炎。”曾经的游牧生活仍历历在目,“搬进定居房前,吃水困难,经常要去很远的地方驮。搬进定居新房后,自来水通到家里,还可以看电视。”索白乐呵呵地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放牧回来,还可以洗热水澡。生活就像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

牧民华尔旦也深有感触,以前赶着牛羊到处放牧,遇上风雪天,牛羊受损失,人冻得直哆嗦。自从住进100多平方米的定居房,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很方便。

安居之后,如何实现乐业?下哈拉玛村处于省道209线左侧,距红原县城7公里,毗邻红原月亮湾景区。“村上旅游发展潜力大,这几年,我们以定居点为依托,鼓励大家搞餐饮娱乐、民俗体验、草原旅游,今后还将走‘公司+牧户’路子,增加牧民的收入。”村支书三木让告诉记者,村里已有近20户牧民在搞旅游接待,今年县上还投资100多万元在村里建自驾游营地,抢抓自驾游商机。

红原机场的开通,更是让当地牧民看到了加快发展的希望。依靠从小练就的骑马技术,华尔旦在自家的定居房里开起牧家乐,向游客提供藏餐、藏族歌舞表演以及草原骑马等服务。去年,华尔旦的牧家乐接待了上千名游客,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家里留一个人放牧,其他人搞旅游。”华尔旦说,今年4月14日,红原县专门从成都请来厨师,在安曲镇开展了为期15天的烹饪技巧培训,200多人参加了学习,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游客。

村里还组织成立了手工编织合作社。每到旅游旺季,牧民甲华珍和11名妇女就集中在游客接待中心,用当地柳条和毛线编织玩具、手机套,用牦牛皮制作牛皮花瓶等旅游纪念品,受到游客欢迎。

初夏的草原牧区,牧民定居新村里充满生机与希望。

镜头二  

藏区新居,群众主动建安乐享

经济实用,功能齐全,外形美观,居住舒适,这是记者连日来采访理县藏区新居建设时的突出印象。

暖春时节,伴着和煦的春风,蜿蜒盘旋的水泥村道,道路两旁含苞欲放的花朵,火热的新居修建现场,竣工的藏区新居……昔日的穷山村在经历了藏区新居建设的洗礼后,迎来了村庄的美丽蝶变。

在薛城镇南沟村67岁的甘陆金老人家,记者看到,有锯木板的、有在搅拌水泥的、有为柱子做造型的、有在房顶铺设沥青的、有搬砖的……五六成群,有10多人在有序地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甘陆金的妻子落下残疾,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石木结构的房子在地震的摧残过后,房屋墙面受损,一到下雨天屋顶漏水,一家人到处找盆子、水桶接水。如今,在老人的子女们积极筹资,理县政府的帮助下,宽敞的新房子已经初成雏形。“想起地震那时候的日子简直不好过,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哪也不想去,现在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修新房子真的很高兴。”老人喜笑颜开地说。

“现在的生活真的不一样了,有些游客看到我们住的房子说完全赶得上别墅了。”行走在薛城镇沙金村,村党支部书记付国庆告诉记者,曾经的沙金村,老旧的民房散落在山顶和山脚,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房子都成了危房,藏区新居建设实施,不仅帮助村民摆脱了危房,还让村民住上了好房子。

在藏区新居建设工作中,理县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参与规划、选址、建设、管理全过程,政府发挥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按照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政府整合现有渠道资金为主,农户参与为辅的原则,让群众最大限度的从中受惠。

据了解,今年理县将继续对全县60户进行藏区新居建设,巩固提升藏区新居建设成果。

新闻推荐

红原县建立牧区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

本报讯(贡波华清)牧区幅员面积广阔,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管理难度颇大。如何及时掌握群众动态,防止分裂破坏势力的渗透,使党委、政府更好地服务管理群众?今年以来,红原县瓦切镇创造性地提出“巴扎模式”,用...

红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红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