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摘穷帽” 记黑水县色尔古镇地渔村“第一书记”龙映铖
■本报通讯员
自***工作开展以来,人民银行阿坝州中心支行工作人员龙映铖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来到黑水县色尔古镇地渔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那时起,他就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把对地渔村老百姓真挚的情和爱,转换为勤奋工作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地渔村扶贫开发攻坚战。
不忘初心再回农村
扶贫路上勇于担当
龙映铖从小在四川资阳的贫困山区长大,饱尝了贫困与辛酸,大学毕业后,到人民银行阿坝州中心支行工作。单位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时,他深知,驻村后将很少有时间看望年迈多病的父母、照顾妻儿,但他依然报名“上前线”。
地渔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0.85%、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仅2135元,了解基本情况后,龙映铖的心情十分沉重,如何帮助地渔村老百姓摆脱贫困?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他努力克服驻村生活的艰辛,把脱贫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走村入户、远赴青海走访群众100余人次,厘清致贫根源。
无数的心血倾注在方案中,整体规划方案、村摘帽专项方案、户***方案……20户73人贫困群众脱贫任务一一分解到“五个一批”之中,积极争取到5个帮扶项目,落实发展资金105万元,一根根线条在图纸上滑动,村活动室、泥石流灾害治理等改善全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起来了,紧紧扭住产业增收发展集体经济,120亩道地中药材牛蒡子种植、450头藏香猪示范园建起来了……“5+2”、“白+黑”的日子无法历数,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地渔村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提升至4957元,群众对“第一书记”工作满意度测评达100%。
同步推动脱贫奔康
金融扶贫大有所为
地渔村位于海拔2800米的高半山,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滞后等问题突出。面对这些困境,龙映铖思考着要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有效发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和致富奔康作用,他决定用“领跑+慢跑+快跑+追跑”的金融扶贫方式,把地渔村打造成为“金融扶贫样板村”。
龙映铖以“领跑”的方式,背着金融知识宣传资料,走村入户宣讲金融政策,组织人行业务骨干组成讲师团,重点讲解国债、反假币、扶贫小额贷款等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金融政策,他利用入户调查的机会,同贫困群众交心谈心,面对面调查他们的贷款需求、信用状况、产业发展等详情,推动落实57万元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村产业扶持周转资金,支持该村贫困户发展可养上千只黑山羊的养殖项目,让他们“慢跑”起来。并协调农村信用社,采取家庭劳动力、家庭财产、信用状况等多项指标,对全村50户信用农户开展星级农户评定和信贷授信,支持他们发展种养殖业、入股农民合作社,让一般户“快跑”起来。龙映铖用活该村产业扶持周转金,投入10万元发展藏香猪养殖集体经济,协调信用社提供符合条件的民生金融服务助力合作社发展,让特色产业“追跑”上来。
真心为民
与百姓风雨同行
地渔村有73名贫困群众、187人外出务工、40名留守儿童、5名残疾群众、1户单亲家庭;贫困户楚基的妻子和儿子因车祸意外离世,剩下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和儿媳相依为命;贫困户何尔干患肝癌去世,只剩儿子独自生活……在整理村里情况时,龙映铖难掩痛楚,泪流满面。
在中心支行党委的帮助下,龙映铖争取到中心支行协调的23万元资金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发动全行职工自发捐款捐物7万余元,把爱和温暖送到老百姓心坎上。他推动成立“州人民银行 为爱行走”互助基金,为20户贫困家庭赠送价值5万元的财产保险;赠送价值40万元保额的人身意外险,惠及73名贫困群众、40名留守儿童,切实增强金融助力脱贫保障;组建地渔村农民夜校师资库,通过“远程培训+现场授课+微信课堂+田间课堂”,用知识来改变地渔村老百姓的命运;推动设立中心支行教育帮扶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建立青年职工同地渔村学子“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机制,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传递。
新闻推荐
民生至上全面深化脱贫大格局 ——黑水县精准脱贫与“六大关系”工作纪实
■记者秦远俊“决不讲价格交换,面向脱贫攻坚的大格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无不体现黑水县委、县政府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当前,黑水县坚持把脱贫...
黑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黑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