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至上全面深化脱贫大格局 ——黑水县精准脱贫与“六大关系”工作纪实

阿坝日报 2017-03-07 12:59 大字

■记者秦远俊

“决不讲价格交换,面向脱贫攻坚的大格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无不体现黑水县委、县政府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当前,黑水县坚持把脱贫攻坚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明确目标任务、锁定脱贫对象、完善年度规划,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

去年9月,黑水县委书记刘云建在《阿坝日报》刊文《深化大扶贫格局有效处理好四种关系》,深刻论述关于该县把握“连片性贫困稳定脱贫、群体性贫困有效脱贫、个体性贫困持续脱贫、特殊性贫困同步脱贫”的规律性认识。

重视空前,前不久,黑水县委、县政府更是将脱贫攻坚与“四种关系”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科学拓展——注重干部帮扶与群众主体、村退出与户脱贫、贫困户与亚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与奔康、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六种关系”的辩证处理,聚力黑水“十三五”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

如今,借着沟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黑水强势崛起的东风,“六种关系”正式落地生根,“真脱贫脱真贫”的脱贫大格局在黑水大地拉开壮美的帷幕,撬动着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新极点。

双管齐下

“退出不等于脱贫”,确保“脱贫不返贫”

“说是村子今年要退出贫困村,那我们没脱贫的贫困户咋个整?”

新年伊始,随着“村退出”的消息普遍传开,慈坝乡胜伦村的贫困户为何“高兴”不起来?

原来,贫困户的忧虑在于“村退出是否代表贫困户必须‘规定脱贫\’”。

事关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黑水县有力贯彻了“两确保一保证”“贫困村退出,并不等于贫困户全部脱贫”等一系列政策,贫困户心中终于有了“定心丸”。

宣传与行动并举,无论是脱贫战线的“总动员”,还是县委书记在《阿坝日报》的公开刊文,这些都让当地农牧民群众收获了安心,还带着寒意的初春也变得暖意融融。

脱贫攻坚,民生在前。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集中要素向贫困村重点倾斜。2016年,黑水县全面完成6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12公里组道、10公里村庄道路,37公里生产运输道路,建设建成通信基站65个,新增宽带覆盖层60个,同时整合1.02亿元,加快推进30个村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在水利等重点项目上,全面实施投资1.5亿元的西尔芦色水利工程,加大要素整合力度,做优工程建设环境,力争2018年顺利完工,确保全县60%以上的耕地实现微水灌溉,有效解决“靠天吃饭”的现象;投资2260万元,实施涉及47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一直是困扰黑水民生发展的大难题。而如今,通过基础设施整合推进、精准投放,促进了“村退出”与“户脱贫”共向发展,贫困村、贫困户再不用为交通、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犯愁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老百姓最切身的感受才是对脱贫政策优劣的最好评判标准。

“虽然2016年村退出,但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却一点都没减少。”贫困户斯仁头由于常年生病,家庭无劳动力,收入低,无后续保障,因此在村退出时,村上继续安排公益性岗位给他,保证他能在今年脱贫,“由于是五保户,即使脱贫后也将继续享受低保”,斯仁头对未来生活“有保障”信心十足。

和地渔村一样,定于2016年退出的贫困村共有13个。其中,退出村中,暂不能脱贫的贫困户共有11户,占比2.15%。但他们与斯仁头一样,也将持续享受到农业产业以奖代补、教育脱贫、就业促进脱贫、社会保障脱贫、财政金融脱贫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直至如期实现脱贫奔康。

今年,黑水县在打好“歼灭战”的前提下,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的整合,进行统一调度、精准投放,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到因户施策与连片推动“双管齐下”,处理好“点多”与“面广”的关系,协调好村退出与户脱贫的关系,披荆斩棘、力促“民生无忧”。

同频共振

打好“政策+干部+群众”的组合拳

——“老少边穷”,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

——农牧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滞后,“等、靠、要”思想较重

脱贫攻坚面临的险阻重重,却难不倒倾心倾力奋斗在一线的黑水扶贫人。在新一轮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吹响之时,黑水县更是打出了一组漂亮的“组合拳”。

“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中,黑水县委、县政府预计投入脱贫建设资金5000万元,仅2016年,县本级财政便拿出1000万元脱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技术支持和项目推进等。

与此同时,黑水县委、县政府为64个贫困村配备了35名县级领导干部、75个县级部门、64名“第一书记”和445名帮扶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组,建立起“6+1”帮扶机制。64个“6+1”帮扶工作团队中,每一名帮扶干部都有一套帮扶日志。数不清的帮扶日志本上载满沉甸甸的文字,记录着帮扶村和贫困户的短板、解决措施、以及完成进度……这是黑水扶贫干部与贫困户携手共进的工作记录,这份记录覆盖了全县的高山河谷、农区牧场的511户贫困群众,以确保平均每户脱贫措施达3条以上。

山高地贫,沟深人穷。对于龙坝乡黑洼村来说,10户、40人的贫困人口,无疑让“村退出、户脱贫”成了脱贫攻坚系列工作中的“老大难”。

“要确保脱贫攻坚见实效,激发内生动力是首要;更要着眼长远,处理好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关系。”经过事必躬亲的“一线”经历,对于如何处理好干部帮扶与群众主体关系上,县武装部部长蔡华作为胜伦村驻村帮扶责任领导深有体会:“干部要想真扶贫,就得从‘要我扶贫\’向‘我要扶贫\’转变。”

脱贫工作开展前期,针对“6+1”部分责任主体对精准脱贫认识不到位、思想有懈怠、工作有情绪等问题。蔡华常常召集工作组会议,坚决落实方针政策、集思广益找出工作办法……

“我脱不了贫!”自己和妻子患病在身、女儿读书负担过重,这些原因一度让贫困户兰加“坚决”地认为自家无法摆脱贫困的“阴影”。

“家庭的窘境让他思想消极,认为生活没有希望。”胜伦村扶贫干部积极作为,找出了困惑兰加的两大“病根”——贫困无劳力、思想消极。为扭转现状,扶贫干部们不时到其家中为他普及脱贫政策,用现实中的正能量故事激励他;为他家解决低保,落实他女儿读书相关免补政策;并在县城一家保洁公司为兰加介绍了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协调好了劳资关系……帮扶见成效,对于新年开始的生活,兰加重焕信心:“我相信能撑起这个家!”

帮扶有心,从“让我来”到“我要来”;脱贫有志,从“我不能”到“我能”。关于胜伦村的“变形记”,只是黑水脱贫大格局中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全县,扶贫干部和当地贫困农牧民群众“众志成城向贫困开战”的动人场景正在处处上演。

深化格局

实现脱贫与奔康同步达标

“脱贫不等于小康。”

“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目标和‘最后一公里\’。”

“围绕脱贫成效精准,摒弃就脱贫而脱贫的狭隘观念,牢牢肩负发展第一要务,将1781名贫困群众脱贫目标逐一分解到‘八个一批\’之中,建设‘三好两富\’,重点从提升贫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入手,扎实推进脱贫与奔康同步达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黑水县自1994年以来先后三次被评定为国家级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在2014年精准脱贫识别过程中,共识别出贫困村64个,分别“插花式”地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且85%的贫困村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半山。

脱贫攻坚帮什么?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今年以来,黑水县精准脱贫工作更是瞄准目标、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既摘下“帽子”又拔掉“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宽路子;既“造血”又“输血”。把脱贫工作做在细处、做在实处,真扶贫、扶真贫。

推进产业扶持精准帮扶治“贫疾”——对于黑水县来说,精准脱贫就是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过程。该县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营养菜式”来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搭配,黑水县坚持到户到人脱贫攻坚,摸穷底、拔穷根,真正将扶贫扶到了根上。

在麻窝乡牙窝村村民罗尔基的热情邀请下,记者一行参观了他的藏香猪养殖基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现在我的基地发展到近200头藏香猪。”说起自己的“生财之道”,罗尔基显得十分兴奋:“一头藏香猪价格在1500元左右,除去成本,一年下来也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除了培育生态效益农业,全乡还将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整体规划。”麻窝乡党委书记吴俊铭告诉记者,未来麻窝乡的发展将以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探索高半山旅游脱贫发展机制,实现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黑水县始终紧紧扭住产业脱贫这一关键,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着力推进开发式、造血式扶贫。为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在交通建设上,继续按照“畅出口、强骨架、织网络”的思路,全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五年内,预计投入56亿元,确保完成国道347线“三改二”工程、“红扎隧道”工程和黑理路建设项目,规划一条高速公路与汶马、汶九高速连接,全面建成“3个1小时”交通圈、阿坝中部交通枢纽,有效破除被边缘化的问题,全面畅通了群众增收致富之路;同时,在此基础上以构建供水、供电网络为抓手,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抓好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入手,扎实推进保障脱贫进程,进一步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

民生连着民心,科、教、文、卫等民生热点也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直是群众所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黑水县已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成5个乡镇卫生院和83个村卫生室改扩建。投入600余万元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常态化义诊巡诊和随访制度,建立群众健康电子档案5.8万余份,常态化义诊巡诊26.7万余人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免费治疗大骨节病、包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2155人次。新农合覆盖4.85万余群众、参合率达99.23%,有效防止因病返贫的问题。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大病统筹、临时救助等兜底政策,新农合覆盖4.85万余群众、参合率达99.23%。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1.1万人次。深入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去年,共开展送文化下乡15场次,免费放映电影1482场次。

物质富裕,精神更加富足。黑水县脱贫奔康的大道正越走越宽阔。

黑水启示

“贫困户与亚贫困户”同向发展;“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共享民生红利

洛河村,黑水县洛多乡的一个小山村。“荒山野岭深沟沟,四个兜兜一样重,没钱啊;吃粮靠种地,开支靠打工,穷啊!”说起村中光景,贫困户何作基深有感触,村里人靠种点荞麦维持生计,到外地打工干粗活赚点钱,谁家也不比谁家富裕到哪儿去。

洛河村63户村民,精准识别“回头看”确定贫困户63户,剩余48户非贫困户。

“开了村民大会,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我对现在的评选结果没有意见。”村民罗格头十分认可村上的脱贫工作,但由于全村收入水平都不高,所以比起这些贫困户家庭,他并不认为自家生活条件明显优越。

“毕竟他们村地理位置更偏一些,生产条件也更差一些,评上贫困村对他们的发展确实有好处。”同样,在弼石村精准识别为贫困村时,同在一个沟域的热里村却属于非贫困村。尽管比起前者,该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好一些,但同样缺乏收益高、后劲足的支柱性产业……

问题凸显——

精准识别过程中,黑水县确定贫困村64个,非贫困村59个;

按照绝对贫困划分标准,黑水县精准识别2050户贫困户、6815人属于贫困人口;同时,该县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众接近绝对贫困线处于亚贫困状态,极易反复。

庚即破冰——

坚持围绕脱贫对象精准,通过产业连片培育、项目连片实施,让贫困户与亚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步受益、同步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协调推进。

早在2013年,黑水县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沟域经济布局,紧扣脱贫攻坚主线,确立了“六大沟域经济”规划,明确了“生态蔬菜、藏香猪、早实核桃、凤尾鸡、道地药材、黑水蜂”六大主导产业。“一年打基础、两年扩规模、三年上台阶”,从结构单一的农业收入到如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增收渠道,从产业水平发展起点低到如今“飞越式”的快速发展,一路走来,山沟沟的发展日新月异……

截至目前,黑水县已建成24个农牧产业核心示范园,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组建“农技高师包片、科技人员包点”分级服务团队。出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专合组织177家、家庭农场4家、种养大户12户、农业经纪人58人,鼓励科技人员创办、联办生产基地,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生态效益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黑水县还有效整合乡村旅游脱贫、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加大旅游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示范户280户,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生态效益农业、生态文化旅游连片培育、连片实施,依托“六大产业”、“六大沟域经济”的开发发展,黑水县兑现了“让贫困户与亚贫困户同向发展,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共享红利”的承诺。

一路走来,黑水的发展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对于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黑水县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

新闻推荐

达古冰山举行新年神山祈福活动

四川经济日报讯(达古宣记者庄媛)远离雾霾重重的都市,享受达古的冰川雪域、蓝天白云。1月1日,阿坝州黑水县达古冰山景区举行一年一度的“神山祈福”活动。作为黑水县政府、达古冰山管理局主办的第七届...

黑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黑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