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着记忆时光的古老藏寨
编者按: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承载起铭记于心底的祖辈记忆,那传统村落必定是最好的载体,它那家的味道是记忆时光里最美的回忆。在黑水县木苏乡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传统村落,古藏寨的每一处肌理都在诉说着远去的历史,藏家美食是远方游子最美好的记忆。今天,记者带你走进这个最能诠释黑水民风民俗的传统村落——大别窝村,在这里品味文化的厚重,感受人与村寨那无法割舍的情怀。
不知道拐过了多少个弯,也不记得迈过了多少道坎,驱车前往大别窝村的路程虽算不上远,但曲折险要,一路颠簸终于来到大别窝村。
远远望去,通村水泥道路两旁的新房格外靓丽,但更吸引人的却是壁立千仞上一栋栋老屋。“方宅十余亩,石屋八九间”正是这里诗意田园村寨的真实写照。斑驳的石墙与黄绿相间的田野和连绵起伏的山峦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炊烟袅袅,白云时而缭绕在山腰的老寨子,俨然一派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老寨面朝小河、背靠大山,所在之处极为陡峭。村委会主任昂古西带我们沿着崎岖陡峭的小路一路攀爬。小路十分狭窄,坡度也很大,有时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继续前行。古寨气势恢弘,至今仍能窥见当年风烟滚滚的御敌气势。
穿行在依山而建的老寨,感受建筑之美。民居多为石木结构,方形布局,多为三层。墙体下宽上窄,内直外斜略带收分,平梁横托于两边墙上,整个建筑如截顶锥体。片石墙外白灰抹画吉祥八宝图案,房屋墙体建筑材料均为石块和黄土,门窗均采用木质。古藏寨具有类型丰富、灵活多变的组合,形成一处处融于自然,极具魅力的空间形式。
寨子里流淌着满满的记忆时光。昂古西说,寨子里家家户户仅一个巷道之隔,古时战事期间,祖先们就在巷道和屋顶上御敌。成年人儿时的记忆,则是满满的童趣,纵横交错的巷道里小伙伴的吆喝声和屋顶间的跳跃的欢呼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阿木西老人时常会主动邀请来寨子里的人到他家做客。老人汉语水平不高,但依旧热情而详细地通过翻译为记者一行讲解大别窝村的魅力所在,一些不为人知的传说让寨子平添些许神秘。
介绍起村寨的前世今生,83岁的阿木西感到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老人家的房屋和大别窝村所有的老房格局基本相同,一楼是牲畜圈舍和堆放杂物的地方,二楼是厨房和饭厅,三楼主要是卧室,楼顶也有小小的一间房作为经堂使用。参观完阿木西老人的房屋,他执意要留我们吃饭,品尝藏家美食。“来大别窝,就得尝尝寨子里的味道,城里是吃不上这样的东西了。何况来这里,从来没有让客人饿着肚子离开的道理。”
地道的藏家菜不仅能勾起远离家乡的游子的记忆,也时常能让村民留住来寨子里游玩的客人。老人往三脚架上的铜锅盛上半锅水,点燃柴火,蓝色火苗舔着锅底吱吱作响。这时,老人动作麻利地取出荞麦面粉(荞麦是山上地里种的,面粉是河沟水磨磨制的)和成面团,把挂在房间里的猪膘割下一块剁成丁,洗净半盆土豆,舀出一碗酸菜……不一会儿的功夫,一锅热气腾腾的面块端上餐桌。老人忙碌的过程,也是我们镜头记录的过程,真有身临“舌尖上的中国”的感觉。吃着、品着,真是色香味俱全,不顾滚烫的温度,一阵狼吞虎咽。
最让人“牵挂”的是老人“扔”进火塘里的麦面馍馍和土豆。这边吃了面块还打着饱嗝,那边老人已从火塘里取出馍馍(水磨磨制的不去皮的麦面做成)和土豆。老人在三脚架上拍去厚厚的灰尘,散发出的香味伴随着升腾的热气扑面而来,撩动着舌尖上每一个味蕾,咬下去后满嘴浓香充斥。细嚼下,麦面独有的粗粮口感交替“按摩”口腔神经,清香、浓香混合的气息又掀起一份独特的味觉感受。绽开花的土豆,散发着金黄的亮光,蘸着辣椒面和食盐混合的干调料,爽口中带着刺激。
老人的孙子阿尔基在成都上大学,他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味道。除了古朴的寨子,家乡食物给阿尔基留下了最美的童年记忆。“把我们古藏寨保护好,把我们的文化习俗留住,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阿尔基想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创业,通过努力学习知识,为村里以后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他看来,也许旅游业才能在在发展中保护古藏寨,才能永远留住那些的记忆。
大别窝村每家每户都有火塘,每个火塘上都有一个铁三角和铜锅,寨子里的老人们不知道它们有多久的历史,只记得它们已经被好几辈人使用过。酸菜面块、手抓肉、火烧馍、土豆炖土鸡……村寨里的藏家美食就这样一样样端上餐桌,吸引人的味觉。在村寨里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记忆里家乡的味道,同时也是美食文化,需要年轻一辈传承发扬。
如今,大别窝村的年轻人大多远走他乡,170多户、800多人的村子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外出务工、经商和定居城市。或许,远在他乡的村民,除了对故乡家人的思念,对古寨的依恋,更有一份熟悉的味道常常勾起心中那无尽的乡愁。在他们脑海里,记忆时光里,有着浓浓的乡愁。或许,过不了多久,像阿尔基一样的年轻人就会带着学问回到家乡,依托古寨的文化底蕴和这里美食文化发展起乡村旅游,大别窝村一定会“火”。
努力促成传统村落保护的良好氛围
——访黑水县城乡规划建设与住房保障局局长陈光华
记者:请您介绍下,目前大别窝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陈光华:2014年,黑水县大别窝村成功列入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到位项目资金300万元。当年7月,我局委托阿坝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该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经反复征求乡、村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报省建设厅和建设部。2015年10月,我局按照《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协助资金的中国传统村落项目核查工作的函》(川建村镇发〔2014〕557号)文件要求,积极配合中国传统村落工作组专家对该村传统村落的拟建设项目及预申报项目资金进行核查。
今年4月,我局委托四川百瑞勤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到大别窝村进行实地踏勘,开展可研编制工作。通过征求乡镇和村委员会的意见,结合村落实际情况和项目到位资金,确定该村的可研方案内容。但大别窝村因村民搬迁河坝,传统村落基本处于空巢状况,多年无人居住,房屋受损严重,修缮恢复难度大。根据到位资金和村落实际需求,征求乡镇和村委员会的意见,确定该村的可研内容为修缮户间道、给排水、公共照明、消防以及村庄供水。目前可研已通过评审,现准备进行招投标建设。
记者: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大别窝村作为传统村落能够得到怎样的保护和发展?
陈光华: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我局主要选择支撑项目,重点支持村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和环境整治与改善。通过对村内的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使村庄院落,村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同时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协同发展,形成保护传统村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良好氛围。
记者:围绕大别窝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下一步还有怎样的打算?
陈光华:一是积极引导大别窝村开展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合理利用传统村落中央补助资金30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
二是抓紧建立挂牌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指定中国传统村落的驻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联络人,明确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责任人,完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管理机制,按照建设项目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规范建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机制。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各项保护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名片大别窝村名片
木苏乡大别窝村属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村寨,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77户809人,有耕地1778亩,产业形态较为单一,以农业为主,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大别窝村属高山峡谷温和气候和山原温凉气候区的交叉地带,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全年最高温为29℃,最低气温为-15℃,年降水量1200毫米,雨量较为充足,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大别窝村原村寨始建于明代,至今陆续修建而成,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今天宏大的规模。居住在大别窝村的藏族人,在历史的烽烟中顽强地传承着民族文化,至今仍能从当地村民的生活中看到历史的痕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古寨受损,部分房屋有所损坏,地震后村域中心区陆续修建一些新民居,至今已基本恢复震前生产生活。
图/文记者华文军周旺波杨刚杨骁美编孟波肖欧
新闻推荐
“致富路上,不忘乡亲”——记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村村委会主任三郎俄木  
“致富路上,不忘乡亲”——记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村村委会主任三郎俄木版如何打掉“全链条”电信诈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