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村新业新生活 ——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村民族团结新村建设走笔

阿坝日报 2016-09-14 00:00 大字

■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刚哈斯满

9月的黑水,秋风送爽,景色宜人。走进沙石多乡羊茸村,移步即景、满眼是新——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独具特色的藏式“别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绿树成荫的崭新村庄……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幸福藏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国家政策暖民心,资金扶贫到农村;异地搬迁建新家,安居乐业多舒心。国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新农村……”这段村里人老少皆知的“顺口溜”,唱出了近些年羊茸村的变化和群众的心声。

手拉手共建美丽新家园

羊茸村地处奶子沟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落叶松林”核心区,拥有丰富的彩林资源、浓郁的藏族民族风情,但长期以来,全村45户202人却是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因为原来的羊茸村是散落在高半山上的半农半牧村,从国道347线到村子里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村委会主任三郎俄木告诉记者,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羊茸村山体出现裂缝,次生灾害不断,出现了饮水困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黑水县委、县政府利用羊茸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项目资金,于2012年对羊茸村实行了整体移民搬迁,在河坝的移民搬迁安置点上,由政府统规自建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村——“羊茸·哈德”。

没钱建房?“政府给我们每个搬迁户补贴2400元,村委会又出面为每户村民担保贷款10万元。”

基础设施怎么办?“随着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村里的河堤保坎、村道、供水水管、排污水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

自从搬迁以后,羊茸人就拧成一股绳,不管是房屋的建设、公共设施的建设、还是生产劳动,村上的老百姓都“齐上阵”,不计酬劳,不分彼此,一起建设新的美丽家园。

如今,漫步在羊茸·哈德鹅卵石铺成的村间小道上,移步即景、满眼是新——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40多栋精致的藏式小别墅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村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来的可喜变化。

“要不是党的惠民政策,我们不会建起新寨子、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村委会主任三郎俄木笑着说,现在村民的观念也逐渐改变,从以前缺水少电没有文化生活到现在关心国家政策、邻里和睦,群众都自发地团结到党委、政府周围,凝聚起发展前行的力量,在奔向美好未来的路上不断前进。

心连心共创美好新生活

白石垒砌的三层藏式“别墅”,色彩丰富的藏式雕花门窗,房前屋后的菜地种满了各色瓜果蔬菜。走进室内,雕花吊顶、地板是木质的,电视柜、茶几等家具也是木质的……在羊茸·哈德几乎每个从事旅游接待的村民家都是一个“酒店”,其室内摆设、装饰都可以用“豪华”一词来形容。

“去年彩林节期间,我们家8个标间就收入了3万多元。”村民班玛列汝告诉记者,根据旅游接待户家装修情况,旅游公司给每户都划分了不同等级供游客选择,而想从事接待的村民们只需把房屋装修好就能在年底拿分红。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经营,羊茸·哈德新村建设从一开始就向着旅游发展的方向大步前进。在整体规划中,该村将五条街进行了不同的安排部署,一条街作为酒吧、茶吧;一条街从事餐饮;一条街销售旅游商品;其余两条街用于接待住宿,立求家家户户都能达到5至6间客房,整体运营后,每日可接待游客500名左右。

“天然氧吧”的优越自然环境、厚重的嘉绒藏族文化,优美的民间歌舞把旅游留在了藏寨。凤尾鸡、藏香猪、黑水蜂蜜等特色农畜产品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村寨里的旅游统一运营,诚信经营,根本不存在宰客现象,村民就好像一家人一样。”三郎俄木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开门营业以来,羊茸·哈德已经接待了数千名游客,旅游收入20多万元。

收入高了,村民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为了更好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羊茸村还经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立了表演队,每当农闲或节假日,村民们用歌舞尽情感恩生活,感恩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这就是当今羊茸村的真实写照。沐浴着党的和煦春风,羊茸村群众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滚滚热潮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流淌着记忆时光的古老藏寨

编者按: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承载起铭记于心底的祖辈记忆,那传统村落必定是最好的载体,它那家的味道是记忆时光里最美的回忆。在黑水县木苏乡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传统村落,古藏寨的每一处肌理都在诉说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