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愁是游子对家乡无尽的眷念

阿坝日报 2016-08-29 00:00 大字

编者按

编者按:“乡愁”,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随着全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阿坝州许多村寨的群众勇于开拓,背起行囊到外面打拼,去实现自己创业梦。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在天涯心在家,心中惦记的正是家乡的亲情与风俗,恋着家乡的味道,回家就是纾解和释放心头的那一抹乡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古村落——黑水县维古乡西苏瓜子村,穿行于古老石墙下,寻迹于山林草木间,感受这片让游子们魂牵梦萦的土地,感受这片土地上外出游子浓浓的“乡愁”。

名片  西苏瓜子村

位于黑水县维古乡,猛河左岸,距县城40公里,海拔2210米,是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属高山峡谷温和气候和山原温凉气候区的交叉地带。温差较大,最高温为29℃,最低气温为-15℃,年降水量1200毫米。山上植被较好,村内种植核桃、桃子、苹果、玉米,洋芋等农作物。

原村寨为清代至今陆续修建而成,座落于山地上。整个古寨与山体浑然天成为一体,背山面水,顺山就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寨内户户相连,小巷曲折,阶梯密布,纵横交错,宛如迷宫。民居为典型的藏式建筑,石木结构,方形布局,片石墙体下宽上窄,内直外斜略带收分,平梁横托于两边墙上,整个建筑如截顶锥体。墙外白灰抹画吉祥八宝图案,地方特色突出。

立秋后,天气并没有凉爽,反而变得更加燥热。刚吃过午饭,60岁的尼公又来到西苏瓜子村村口一棵大树下的石桌旁,几位老伙伴在此早已备好水壶和茶具,就等他拿来上好的茶叶,一起乘凉品茶。

抿一口茶水,尼公从背包里取出一套高倍望远镜。“年纪大了,天气又这么热,爬不了这么高的山啰!”几位老人轮流用望远镜看着寨子背后高山上的一草一木,寻找着年轻时上山挖药走过的林间小路,回忆着儿时的情景,感叹着岁月的流逝。

19岁时,尼公便离开了黑水,独自一人前往内地打拼,做文玩生意。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每一个省市,凭借几十年的努力,如今在北京、成都两地都有自己的古玩铺面,长期定居两地,每年夏天最热的季节才回到西苏瓜子村住上一段时间。

“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了,大多在坡度很陡的山坡上,那会儿大多数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去内地挣钱。”在西苏瓜子村,大部分村民都跟随尼公的脚步前去内地从事药材、文玩生意。靠着诚信经营,许多村民逐渐在大城市站住脚跟,有了自己的门面,开始买房买车,定居下来。

尼公很早就在北京、成都置办了房产,不过这几年他回村里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老了,才知道家乡冬暖夏凉的碉楼房比钢筋混泥土筑起的别墅好,荞面、土豆等家乡的味道更好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一两次回乡并不能纾解日渐浓烈的乡愁,尼公也开始准备“退休”,回到山青水秀的西苏瓜子村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让尼公着迷的是村寨里群众围在一起欢快的锅庄和吆喝声四起的“卡斯达温”,一想起那场景,他便手舞足蹈起来。

不过,让尼公感到特别遗憾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西苏瓜子村受灾比较严重,过去村民居住的老寨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大部分碉楼已经无法居住。灾后重建中,除了仍有几户还住在受损较轻的碉楼里,其余村民都搬进老寨下方的新区中。

尼公的乡愁从家乡的碉楼开始。碉楼营造技艺分布流传于整个黑水地区,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块石砌成,谓之“碉楼”,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碉楼墙体都很厚,不但外墙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砌墙所选用的石头,必须是又薄又宽的块石,第一层如果竖着铺,第二层就必须横着铺,这样可以让石头与石头之间形成抓力,砌墙时必须两面都整齐,中间还要用大石头“填心”。同时,房间的层高比较低,一般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只有三层,功能极为合理,碉楼建造时都是采用现地建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传统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碉楼层次不一,结构严密,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要是住在碉楼里,也不会觉得这个夏天会这么热。”灾后重建过程中,新建筑的建设都是由钢筋水泥修建,虽然更加坚固整洁,生活设施也更加完善,但却没有了碉楼冬暖夏凉的优点。但很显然,村民对老寨子的感情尤其深。

在尼公那辈人的记忆里,黏土是修建碉楼不可或缺的一环,修建碉楼都是采用粘合力特别强的黏土砌筑。“修碉楼用的黏土都是含有盐分的,放进嘴里还能尝到咸味。”村委会主任东生回忆起小时候村里老人告诉他的故事,解放前要是遇到缺少食盐的时候,村里人会从墙上抠下黏土来淘盐水。

寨子里的老人们说,石刚土柔,这些黏土不但能起到很好的连接和铺垫作用,也能使整个砌体变得结实并增强其刚度和强度。

“一楼圈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楼设锅庄房、客房、厨房、全家人的主要活动空间,三楼客房、卧室、储藏粮食和衣物,四楼是经堂念经室,四楼顶部一般是露天晒坝,房子肩上背着碉楼厕所。”东生是村里少数没有外出打拼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很熟悉,如今,他是村里熟知整个建房礼仪的人之一。

过去当地的建房礼仪很复杂,首先是舅舅代表长辈祝福及作出新房落成的结论;然后通过“丢梁包子”的仪式,让新房未来的主人接跪包子,象征老家庭对新家庭的嘱咐;最后,通过木工师傅的祝词及宴请众人,向社会宣布一个新“门户”的诞生。当地人一般结婚两三年后建新房,新房建毕之后分家,小夫妻组成新的核心家庭,自立门户。

尽管东生还长年居住在西苏瓜子村,少量的土地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生计,为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他还找了一份开出租车的工作。“难舍乡愁”是东生离不开这里最主要的原因。而对于像尼公一样长年在外奔波的人来说,偶尔的归家也只能暂时释放乡愁,不离开,仅靠不多的土地难以维持一个家庭的开支。

如今,黑水县许多村寨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这让西苏瓜子村看到新的希望。“我们的村寨很像桃坪羌寨,老寨保存得很完整,新寨住房可以改造成乡村酒店,依托丰富的文化,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是有的。”在东生看来,西苏瓜子村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只是还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

“发展旅游是一个趋势,要是今后游客多了,我们都可以把外面的铺面迁回来,年轻人也不用再到外面奔波,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说起全村84户312人中就有近80%的村民在外漂泊,见多识广的尼公认为,发展旅游是西苏瓜子村最好的发展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这也是让游子归家最好的办法。

图/文记者华文军 周旺波 杨刚 杨骁 美编 孟波 肖欧

积极推进西苏瓜子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访黑水县城乡规划建设与住房保障局局长陈光华

记者:请您介绍下,目前西苏瓜子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陈光华:2014年,黑水县西苏瓜子村成功列入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已到位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资金300万元。

为切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2014年7月,我局委托阿坝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该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经反复征求乡、村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报省建设厅和建设部。

2015年10月,我局按照《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协助资金的中国传统村落项目核查工作的函》(川建村镇发〔2014〕557号)文件要求,积极配合中国传统村落工作组专家对该村传统村落的拟建设项目及预申报项目资金进行核查。

2016年4月,我局委托四川百瑞勤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到维古乡西苏瓜子村进行实地踏勘,开展可研编制工作。通过征求乡镇和村委员会的意见,结合村落实际情况和项目到位资金,确定该村的可研方案内容。但维古乡西苏瓜子村因村民搬迁河坝,传统村落基本处于空巢状况,多年无人居住,房屋受损严重,修缮恢复难度大。根据到位资金和村落实际需求,征求乡镇和村委员会的意见,确定该村的可研内容为修缮户间道、给排水、公共照明、消防以及村庄供水。目前可研已通过评审,现准备进行招投标建设。

记者: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西苏瓜子村作为传统村落能够得到怎样的保护和发展?

陈光华: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我局主要选择支撑项目,重点支持村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和环境整治与改善。通过对村内的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使村庄院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同时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协同发展,形成保护古村落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良好氛围。

记者:围绕西苏瓜子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下一步还有怎样的打算?

陈光华:一是积极引导维古乡西苏瓜子村、木苏乡大别窝村开展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合理利用传统村落中央补助资金300万元,做到专款专用。

二是抓紧建立挂牌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指定中国传统村落的驻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联络人,明确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责任人,完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管理机制,按照建设项目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规范建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机制。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各项保护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新闻推荐

深化大扶贫格局有效处理好四种关系

·刘云建·编者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当前,阿坝州坚持把脱贫攻坚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明确目标任务、锁定脱贫对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