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风光美 ——黑水县色尔古镇新村建设纪实
站在黑水县色尔古镇猛河岸边,右手边的中国嘉绒藏族第一村色尔古藏寨古色古香,左手边镇政府台地上麻都社区红瓦白墙的藏式楼房橉次栉比,这个今年刚撤乡建镇的地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加工作后就在色尔古工作了18年,从文书成长为党委书记的壮实汉子何军告诉笔者:“这几年来,色尔古镇在省、州、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充分抓住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民生工程等各种机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根本改善,从高半山搬至河坝的最后一个村——地渔村,基本设施建设已接近收尾,全镇群众都从高半山搬到了条件好的河坝公路边上,建设了色尔古村、麻都社区等精品旅游村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夏的色尔古万物生机盎然。这个紧邻省道公路两边的乡镇交通便利,奔腾的猛河穿镇而过,河畔色尔古藏寨的古碉巍峨矗立,缀满果实的核桃、桃李、苹果、花椒迎风招展,肥沃的土地上玉米、辣椒、白菜、马铃薯、番茄勃勃生长,鸡鸣声、猪叫声随风飘散,远古与现代生活图景交相辉映,好一派现代田园生活的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按照黑水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抓住各种建设机遇,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水平为落脚点,建设精品旅游村寨和幸福美丽村寨,将原先居住在高半山的群众全部迁移到河坝安置,投入巨资修建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卫生室、饮水设施、街道、路灯、村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并将邻近的石雕楼乡等部分高山村民也接收到麻都社区安置,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住的问题解决了,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问题是乡、村干部下大力气解决的课题。色尔古的地位和资源优势,便于发展旅游、种植、养殖等产业。这几年来,搬迁至河坝地区的村民舍不得原先的土地,不少村民春耕时节包车走20多公里去种地,花费二、三百元,播种的庄稼却被野猪等糟蹋,有的颗粒无收。干部们就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村民改种秦艽、党参、当归等不会被野兽糟蹋的林下产品,引进早实核桃、甜樱桃、优质花椒等新品种,建设果园,大力发展种植业。在河坝地区,则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种植白菜、番茄、菜海椒、北瓜、西瓜、脱毒马铃薯,既可就近向游客销售,也可远销成都等大市场,增加群众收入。利用村民、居民集体居住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藏香猪、凤尾土鸡等养殖业,培育专业色尔古村杨初等养殖大户,在果园里养鸡,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根据群众有外出打工、做生意习惯的实际,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依法经营理念,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解决劳动力出路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劳务输出,各种经济成份齐头并进。千方百计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成立老年协会和锅庄队,建立村和社区文化中心,组织放映坝坝电影,经常开展送科技、文化、健康等“六下乡”活动,把乡村和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去年,省委常委、省农工委主任李昌平将色尔古确定为自己的联系点,他已先后7次到色尔古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与群众一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致富门路,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关心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现实问题,并为色尔古的更好更快发展给予极大地支持和帮助,给色尔古提出了三年大变样的宏伟目标。
36岁的地渔村党支部书记陈勇带着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和党员、民兵,正在紧张建设猛河防洪堤坝治理工程。这项防洪治理工程投资1200余万元,是李昌平亲自联系企业捐建的,将于7月份竣工,彻底消除地渔、五里、色尔古3个村的洪水灾害并扩大耕地面积。地渔村因为搬迁,原有的村“两委”活动中心已无法使用,新的活动中心正在紧张谋划之中。省、州、县、镇、村的各级领导深深认识到:搬迁后,集中安置解决了居住问题,入学就医等事也好办了。但问题要一件一件解决。一是收入要靠搞好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和水土,种植秦艽等林下产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二是要解决看病和入学等问题,逐步扩大医保和报销范围。三是要解决好老有所养的问题,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和老人优待金标准,解决好群众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四是要提高用电质量,彻底解决好农村电网建设问题,避免枯水季节电灯不如煤油灯亮的历史重演。五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交,修好了路还要搞好客货运输管理,让群众不坐野的,既保证安全,又避免宰客。各级领导形成共识:老师和医生都要实现县有县管,合理流动,不能乡级所有,让好的老师和医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大乡村和社区医生的培训、管理力度。
县委书记刘云建、县长何晓兵告诉群众,在李昌平同志亲自关心下,麻都社区的新建饮水工程资金560万元已经到县,将再引入一股水,彻底解决上游放水下游水小甚至无水的问题,蔬菜、水果灌溉也将彻底解决,群众鼓掌欢呼,齐声感谢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正在住院治疗的麻都社区四组50岁的居民古依基告诉笔者:“现在每年都要体检,看病也可以报销大部分。为了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县上、镇上特别抓了健康知识宣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饮食要注意些什么,怎样防治。尤其是非常注意饮用水卫生达标,有的饮水肉眼看去非常清洁,但金属等含量是否达标需要检测化验,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麻都社区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将色尔古与石碉楼、瓦钵、龙坝、维古5个乡236户1020人集中搬迁安置共同居住的新社区。现在麻都社区包括原住居民共有农户327户1254人。目前,社区群众均已放弃耕种高山原址土地,群众主要收入为外出务工经商、国家一些政策补助和在本地从事第三产业。这个社区环境整洁,街道规划起点高,依坡而建,路灯、商铺齐全,小镇上安宁祥和,红瓦白墙的藏式民居整整齐齐,汩汩山泉环绕小镇,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
麻都社区建起了便民服务站、广播站、医疗卫生服务站、远程教育中心等公共设施。营造环境,加大投入,积极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创新社工人才管理体制,不断扩大社工人才队伍总量、提高社工人才队伍素质、优化社工人才队伍结构。充分整合公益资源、人力资源、办事机构、服务窗口等,建成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的便民服务站,设置民政、计生、综合服务窗口,切实为社区群众提供全程式的服务,使社区便民服务站真正成为排忧解难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展示才能的舞台、凝聚党员群众的家园。
社区成立了老年协会,并完善了老年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如桌椅、饮水机、电茶壶、功放机、DVD机、乒乓球桌、羽毛球等健身器材等。老年活动中心采用“1+6”的管理模式,根据老年人的总人数将老年人合理分组,一组2至4人,这一组每周服务一天,负责打扫室内卫生、烧水倒茶、管理体育器材等工作,然后享受6天服务。体现了社区的民主管理,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优势。
麻都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建立了垃圾处理池,垃圾由社区公益性岗位集中处置。建立了司法调解室,社区治安联防大队,协调处理社区矛盾纠纷。制定居民公约,严格约束社区居民的言行。社区通过“上帮下、外帮内、内帮内”的机制,关心关爱社区弱势群体。由于耕种半径过大,社区大部分群众将高半山的土地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转让出去,种植道地中药材。社区集中力量打造庭院经济,社区每户群众在自家门前拥有一分地,请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给予种子、化肥、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色尔古镇旅游为依托和支撑,主要种植蔬菜水果,解决群众基本生活所需。充分体现“民主麻都,和谐家园”这一主题,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法治社区,让社区群众拥有好身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在李昌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一年多来色尔古镇不少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色尔古村泥石流治理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650余万元,已进入施工阶段;牧区节水灌溉工程已完成,涉及150亩洞渣地核桃基地灌溉和早实核桃基地灌溉。色尔古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选址已完成,投资350万元,设5个教学班,入园儿童可达200人,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9月开学;色尔古村生态农业产业基地进入施工阶段,工程投资600余万元;“温饱工程”早实核桃基地已经建成,3月完成早实核桃树苗种植;色尔古藏寨景区提升正在规划;凤尾土鸡养殖示范基地2013年11月竣工,共修建标准化圈舍700平米,养殖凤尾土鸡5000多只;4月完成色尔古镇绿化建设;地渔村幸福美丽家园安置农户自建已经基本完成,已经通水通电,公建部分正在实施;五里村幸福美丽家园避险安置建设今年4月已完成地基平整,农户正在建房;2014年色尔古村拟定项目资金已到位1000余万元,现正逐步实施;色尔古藏寨上寨恢复建设旅游再开发和娃娃寨旅游再开发项目,色尔古藏寨排污系统工程、色尔古藏寨太阳能路灯项目已在进行。
色尔古村紧邻省道公路,猛河穿村而过,被称为中国嘉绒藏族第一村。色尔古村依山脚延至河坝而建,溪水穿过每家每户,村民洗菜、做饭十分方便。村内水网四通八达,白杨、杨柳遮天蔽日,雄伟的古碉、独特的民风民俗令人神往,去年来寨子旅游的客人已突破万人次。这个开发已经很久的古藏寨旅游已经升温,目前,村上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旅游协会,正抓住机遇加快旅游开发发展步伐,推进藏寨旅游提档升级,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已经到来。
地渔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5052元,目前正抓紧晋位升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原高半山居住地水源出现严重断流情况,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加之群众居住地附近有较大面积地质灾害隐患,对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威胁,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经县委、县政府安排,地渔村作为地质灾害避险点搬迁到地渔河坝。河坝安置点由废弃矿渣堆积而成,为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行了地勘。地渔村搬迁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效果图,规划房屋位置、供水排污路线、绿化面积等。实地对河坝地基进行划分和编号,每户地基面积100平米。召集群众对房屋进行分配,经群众同意,采用抽签的方法公平、公开进行。由于原先活动室建在山上,村“两委”会为方便群众办事,在搬迁点搭建帐篷,成立了地渔村临时党支部,由村“三职”干部轮流坐班,方便群众办事,镇驻点干部每周三到搬迁点,集中处理村民诉求。公建部分,安装了太阳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排污管网、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并将修建村活动室、村幼儿园、跨河大桥,建设基础设施,绿化村内环境。在高山进行产业调整,种植大蒜、道地中药材等,在河坝发展养殖业,建立跑山鸡和山羊养殖基地,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群众收入。种植早实核桃25亩,在高山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秦艽45亩、牛蒡子100亩、柴胡25亩。河坝建立跑山鸡、山羊养殖基地,放养10000只跑山鸡,现有山羊700多头,引进南江黄羊种羊40头改良山羊品种。利用村级牧场,发展牦牛基地,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各种项目建设,凝聚民心,发展生产,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银勇 王昭 毛宗旭·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维茂邬映成)一条牧道蜿蜒伸向天边,一群群牛羊欢快奔向高山牧场,骑着摩托车的出扎西将自家养的山羊赶出家门,7月23日一大早,笔者在黑水县慈坝乡的西北窝村看到了这一幕。“我家养了50多只山羊,...
黑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黑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