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发展起新潮 ——阿坝州全力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综述

阿坝日报 2015-03-26 14:29 大字

■记者  张凤兰  周严国

前不久,国家环保部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5年2月全国地级市空气质量排行,阿坝州以“日均空气质量指数35.46,质量等级优”的成绩位居全国336个地级行政区榜首。

近年来,几乎每个到阿坝州的外地人,都会提到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走进阿坝,无论在曾经的地震灾区,还是在牧区草地,沁人心脾的是洁净的空气,映入眼帘的是风姿绰约的碧水青山,到处充满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景象。

近年来,阿坝州始终坚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充分利用生态核心优势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再反馈于生态,推进经济与生态双向互动、同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取得显著成效。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推进生态建设

地处林海深处的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浓郁民族风情的民宅掩映在群山之中,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精品旅游村寨”的风采。

阿坝县查理乡神座村,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建起了沼气池,既实现了牲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又使当地牧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减少了对森林的过度砍伐。作为全州百个精品旅游村寨之一,去年该村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余万元。

……

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美丽乡村”、“全域景区”正成为美丽阿坝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正是阿坝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结出的美丽果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阿坝州工业产值的90%以上靠砍树支撑,被形象地称为“木头财政”。肆无忌惮地挥霍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阿坝,陷入了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无序循环中。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阿坝从经济快速增长的“阵痛”中猛然惊醒,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加快国家级清洁能源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生态立州”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阿坝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2013年12月,州委十届五次全会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省委关于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真总结生态立州建设经验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战略目标。州委书记刘作明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阿坝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根本,全力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宏图已举,经略既张。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绿色革命”随之掀起。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根本任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上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全州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2014年,在高半山、高寒牧区新建改造产业基地9万亩。种植优良牧草111万亩,新建牲畜棚圈2600户,新增标准化养殖场12个。培育专业合作社495家、现代家庭农(牧)场86户、省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三品一标”农畜产品38个、“川藏高原”区域品牌经营户11家、品牌营销窗口20个。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出绿色循环导向,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2014年,茂县鑫新能源尾气利用、兆迪水泥余热发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电石、氯酸盐行业基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全州新增上网电量13亿度、留州电量8亿度。实施技改项目64个,淘汰落后产能8户,建立产品研发中心1个。

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注重文化繁荣与全域旅游双向拓展,培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旅游品质的精品亮点,推动旅游业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文化旅游发展。2014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4亿元,较同期分别增长25.62%和24.06%。

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把推动新能源开发,作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全州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同时,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2014年,阿西、热坤风电项目全面启动,邛溪、卓坤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今年春节前,邛溪光伏电站首批2兆瓦机组通过启动验收,正式投产运行。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作为发展壮大生态经济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广《九寨千古情》、《天地松州》、《藏谜》等演艺品牌,带动提升演艺节目品质。2014年,全州歌舞演艺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增长47.6%;实现产值近2亿元,增长约45%。全州文化产业总产值实现收入5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加0.5亿元。

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工程

行走在阿坝各地,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河流……让人流连忘返。青山绿水的背后,是阿坝州一轮又一轮的污染整治风暴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的一系列努力。

咬定“生态”不放松。随着“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号角的吹响,各地各部门环境污染整治从重点突破转向全面推进,走向建设、改善、提升。

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丝毫不松。扎实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主要污染减排工作。截至去年3月,全州完成工业水污染防治项目15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39个;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个、污水处理厂12个,日处理污水7.85万吨;建成垃圾处理场15个,日处理垃圾777吨。相继关停工业硅、水泥、铁合金、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部分或全部落后产能70余万吨。2014年,全州没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日益深化。2014年,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庄48个,95%的乡镇、8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全州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36.1%。继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完成314个村“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作。

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针对工业污染源,实施了一大批污染治理工程。仅2014年上半年,全州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683人次,检查企业273家,立案3起,调查处理3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15份。

治理污染的同时,阿坝州还注重生态修复。从城市到乡村,从农区到草地,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工程,使阿坝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净。

实施森林扩面提质行动,2014年,全州实施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4.1万亩、森林抚育19.3万亩;完成荒山封山育林2万亩;新建产业基地29950亩、生产便道63公里,实施低效林改造6800亩;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2014年——2020年,包括理县、茂县等10个县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上万亩。

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2014年,全州共争取行业资金2991万元,用于84.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治理中小河流20公里、水土流失82平方公里、沙化10.54万亩。按照“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保湿”工作方针,采取退牧还湿,开展草地围栏、优良牧草、畜种改良等生态基本建设,使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水域、水源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生态州建设考核内容,自2002年启动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907万元,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处6处。

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有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广人工种草、鼠虫害防治、退化草原综合治理;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积极推广“夏秋放养、冬春饲养”的养殖模式,加快现代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2014年,全州实施草原禁牧补助2000万亩、草原平衡奖励3765万亩。

此外,阿坝州还不断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先后出台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等多部自治法规,制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草原有偿使用办法》等多项有关生态环保工作政策性文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不再以GDP“论英雄”,将“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突出对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考核权重。

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丰富生态文化载体等方式,使生态文明渐渐渗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无论是生态经济发展,还是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文化培育,均非一日之功,都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只要我们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低碳生活,随时随地播下绿色种子,绿色一定会成为未来阿坝的永续基调。

新闻推荐

保障性安居得民心——阿坝县藏区新居建设计划

■张永怡实习记者夏姆记者杨刚【数字】“重金”投入,为幸福生活筑起牢固的基石●2015年,阿坝县藏区新居建设计划总投资9860万元,资金以建设(改造)户自筹为主,国家补助资金为辅。●2015年,全县将建设580...

阿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阿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