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的产值从300元增加到4200元阿坝县:向“三天农业”说再见
■陈英 松涛
9月15日,阿坝县麦昆乡“高原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几十名工人正忙碌着高山豌豆尖装箱打包。企业主蒋真理告诉笔者,他在园区内承包种植了700亩高山豌豆尖,产品销售价和销路都很好,今年他的基地总产值达400万元。正在装箱的豌豆尖将空运到北京,摆上北京人的餐桌。
阿坝县农业局局长范文辉介绍,近两年,园区已实验示范种植了莴笋、豌豆尖、娃娃菜、甜豆、荷兰豆、菠菜、等10余个品种的优质绿色蔬菜,远销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园区辐射带动县内六个乡镇的农户、企业、寺庙栽培蔬菜3000亩,平均亩产值达4200元。
政府出资金:搞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阿坝县实有耕地15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6238元,然而,农牧民收入来源主要依托采挖野生药材和放牧,直接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到10%。人们都称,阿坝县的农业为“三天农业”,一天种一天收一天打。农作物以青稞为主,有少量马铃薯和油菜栽培,农业亩产值300元/年左右。
近年来,随着野生药材资源不断减少,如何充分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带动广大农牧民持续增收,成为县委、县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
2013年,该县在麦昆乡建立高原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以生态绿色蔬菜生产为核心,示范打造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平台”、展示推介管理新模式的“窗口”、教育培训农业新人才的“学校”、促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的多功能综合体。
县政府投入300万元建设示范园配套的道路、围栏、灌溉系统,购买农用机械供业主无偿使用。同时由政府先出资800余万元建设防雹网、蔬菜预冷设施、食用菌房、蔬菜育苗设施供业主使用,业主只需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偿付折旧费用。
业主出技术: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
草地农区,产业结构单一,种植方式落后,以种植传统作物青稞为主,缺乏蔬菜种植基础。通过对外招商,园区引进茂县、成都、眉山等地5个种植业主签订种植合同,共同承租示范园区土地,并按照园区规划布局,进行蔬菜和食用菌种植。
为了吸引种植业主,县政府按照5年1200元的额度对引进业主给予种子、肥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补助。
今年示范园区规模达到7000亩,产品大量上市,不仅满足当地和川渝市场需要,甚至远销北京、上海、西安,亩纯收入2700元。今年园区7至9月上市的菠菜、豌豆尖销售价格达20元/公斤;绿豌豆荚在成都市场批发价格最高达5元/公斤,金针菇售价12元/公斤,双孢菇售价20元/公斤。
农民出土地:收租金还在园区领工资学技术
若柯河牧场村民向波一家以300元/亩的价格将自家的5亩土地流转出来,夫妻俩都在园区打工,一个月两人加起来有6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比上山挖药轻松多了,而且不仅收入稳当,还学会了种植技术,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向波感慨地说。
为充分发挥示范园对当地农户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本县农户参与生产过程,政府整合各类培训资金鼓励农牧民到园区学习技术,对园区打工的当地农民群众,给予每人每天30元的补助,确保参加学习的本地农民月工资达2500以上。
“本地农牧民除了可获得园区土地租金外,通过务工培训每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范文辉告诉笔者,群众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后回家种植蔬菜,今年带动本地农民自建蔬菜基地1000余亩,规模化种植绿豌豆8000余亩,推广种植双孢菇10000平方米。
据悉,通过实施“突破一点、示范一片、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现在县内已初步形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粮油生产区、优质蔬菜生产区、道地中药材生产区和优良牧草生产区为主的“一园四区”农业新格局。
新闻推荐
为改善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10月15日,“四川志愿携手圆梦”新书捐赠仪式在阿坝县城关二小举行。截至目前,活动为该县25所中小学4890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捐赠图书6000余册及...
阿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阿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