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规模种植 产销一体阿坝县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玛咖生产和加工基地

阿坝日报 2014-08-20 14:48 大字

■陈 英

自阿坝县打造贝母、大黄、羌活、秦艽、藏木香等8000亩道地中药材生产区后,2013年,县委、县政府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十字花科高原珍贵植物——玛咖。在充分调查和研究后,该县制定详细规划,积极引进新品种、开拓新领域,全力打造玛咖生产和加工基地,逐步实现百姓致富梦。

从上山挖药到基地打工,实现利益最大化

“以前土地不值钱,家里又没有牦牛,经济收入主要靠挖药;现在2天挖4根虫草,草山费却逐年增加,山上的钱越来越不好挣了。”长期在玛咖基地打工学技术的向波大哥说:“尝到了土地带来的甜头,再也不愿上山挖药了。”

虫草、贝母曾经是该县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每年4—9月份,大部分青壮年便上山挖药,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季节性留守老人和儿童,小部分土地因“轮歇”增肥而荒芜浪费。

随着虫草、贝母等中药材的逐年减少和构建生态阿坝的意识不断增强,“靠山吃饭”已成为增收致富的瓶颈。

奇山公司的到来,为该县若柯河牧场指明了一条“靠科技吃饭”的新道路。公司负责人李海帆告诉笔者:“玛咖亩产可达200—300公斤,亩产值可达8000—12000元,远高于青稞亩产值10—20倍。”

同样的土地,收益却天壤之别,这让当地百姓简直不敢相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波主动把土地租赁给奇山公司。家门口的基地建成后,他和妻子到基地打工免费学技术。如今,夫妻俩每月领着稳定的收入,每天和家人享受别样的天伦之乐,触手可及的幸福让向波感叹不已。

从当初的怀疑到如今的感叹,基地打工的农牧民逐步转变了“土地不赚钱”的思想观念,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本地农技人活跃在阿坝高原,用实际行动加快了该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从试验栽种到推广应用,实现种植规模化

“玛咖的种子非常小,只有芝麻的1/4,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植物,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公司技术人员许伟感悟颇深地说。

笔者了解到,种植玛咖的技术含量远高于其它植物,比如莴笋、紫甘蓝、高山娃娃菜等,但其市场大、见效快、收益高等显著优势,也倍受公司的关注和青睐。

2013年,凭借适宜的海拔、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该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思路,由奇山公司投资,建设了1200亩的玛咖基地。从播种到收获,不到3个月时间,玛咖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加工制作的玛咖含片、玛咖干果、玛咖酒等高原生态保健品已成功上市。

今年,奇山公司再次加大投入力度,在该县若柯河牧场扩建基地1200亩,在上阿坝、中阿坝和下阿坝推广种植800亩,新扩建育苗中心10000平方米,灌溉、围栏等基地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至此,玛咖实现种植规模化。

从生产原料到产品加工,力争产销一体化

2013年,该县生产的玛咖经清洗、干燥后,运往外地进行加工。长途运输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的偏高直接影响产品利润。

“长途运输不如就地建厂”。今年7月底,该县在南岸新区启动建设一个高科技玛咖加工基地,该基地由初加工和精加工两个园区组成,占地面积30亩左右。基地建成后,将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推动高原产业植物园和绿色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今后,该县将始终围绕“农旅共建、农工相融、以科引农、产销一体”的新路子,通过“基地+农户+农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按照玛咖种植发展规划,3年后,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玛咖生产和加工基地。

新闻推荐

条条管道铺进村潺潺清水暖民心 ——阿坝县切实破解“饮水难”纪实

■张永怡记者杨刚赵原八月的阿坝,绿草如茵,草原上富满生机,走进甲尔多乡甲尔多村旦科的院子里,清澈的自来水从防冻水龙头里潺潺流出,村民旦科开心地说道:“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自家门前就用上自来水,我们...

阿坝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