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华社成都电记者吴晓颖近年来从帐篷新生活行动到

四川日报 2012-08-16 18:05 大字

新华社成都8月15日电 (记者吴晓颖)近年来,从“帐篷新生活行动”到“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一项项民生工程为四川藏区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筑起了牢固的基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迎风飘来一曲曲悠扬的牧歌。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查理乡草场,54岁的牧民三木旦一家在帐篷新家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亮堂的帐篷里摆放着钢架床,整洁的灶具上煮着香浓的酥油茶,便携式电视机正在播放藏语节目,帐篷外一角摆放着卫星接收器。

“多亏了政府的帮助,我们才能在放牧过程中享受到现代生活。”三木旦是阿坝县查理乡然木多村一位普通牧民,说起实施“帐篷新生活”后的变化,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以前远牧生活很辛苦,自制的牛毛毡房又黑又重又漏风,加上没有电,就如同和外界失去了联系。现在政府免费发给我们的帐篷方便实用,还配备了折叠床、太阳能照明等9件必要的生活设施,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逐水草而居是藏区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了改善藏区群众居无定所的艰苦生活,2009年四川省启动了 “藏区牧民定居行动”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截至2012年初,“牧民定居行动”让四川藏区45万牧民群众住进温暖舒适、生活便利的定居房,牧民生活实现了 “一步跨千年”。同时,适合藏区气候和环境特点、符合牧民实际需要的10万顶新型帐篷也全部免费发放到牧民手中。

“藏区牧民定居行动”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和同年开始的“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并称为四川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三大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藏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动了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2009年对四川藏区许多孩子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一年。当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边耳村的藏族小伙尼玛德吉中考落榜后在家无所事事,“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9+3”计划以“政府买单”的方式,帮助藏区学生找到未来生存发展之路。参加“9+3”的藏区学生,每人每年免除学费2000元;在前两年中,每年生活补助3000元,第三年生活补助1500元;交通、住宿、书本等杂费,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享受与学校驻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报名参加“9+3”的尼玛德吉,在成都中和职业中学学习汽车修理。三年后,走出校门的他成为一名月薪4000多元的专业汽修工。

“‘9+3’计划已惠及四川近3万名藏族学生,他们中近九成来自农牧民家庭,较好地解决了过去藏区部分家庭因贫失学的问题。”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说,政府通过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带动家庭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谈及卫生事业发展计划,68岁的阿坝州牧民更登甲感慨万千。患有大骨节病的他长年忍受着病痛折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启动后,更登甲享受到了免费治疗。他说:“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这一次,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据统计,目前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已到位资金20多亿元,培训藏区乡村医生1400名,藏区新农合参保人口达157万多人,参合率达95%以上。藏区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70%以上,6000余名大骨节病人正在接受免费治疗。此外,四川还完成甘孜州、阿坝州包虫病病情调查2.8万余人次,免费药物治疗1.2万人次。

新闻推荐

他是牧民的好“儿子”

——追记阿坝县大学生村官罗州仁青□本报记者徐中成7月3日上午,阿坝县近千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到县中学礼堂,为他们的好同事、好朋友、好榜样——茸安乡格尔登玛村大学生村官罗州仁青送最后一程。报到...

阿坝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