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 流播遗风开往史

大江晚报 2021-03-04 00:56 大字

梅光迪(1890-1945),字觐庄,又号迪生,出生于南陵县弋江镇西梅村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6岁随父读书,12岁中秀才,时人目之为神童。光绪32年(1906)起,在安徽省高等学堂、上海复旦公学学习。宣统3年(1911)考取官费(第三批庚款)留学,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学习。民国2年(1913)派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旋转入芝加哥西北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始见白壁德氏著作并为其所折服。民国4年转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研究院,师承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继攻西洋文学。

民国9年,梅氏学成归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不久,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翌年改称东南大学)刘伯明之邀,任该校西洋文学系主任。在《学衡》杂志上发表《现今的西洋人文主义》《安诺德之文化论》等文,宣扬白壁德与安诺德之文化史观。这一学说接近孔子“仁”学思想,为梅氏所推崇,故又撰《孔子风度》一文。

民国13-25年间(除民国19、20年在国内中央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外),都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东方文学教授。在哈佛大学执教10年,讲授孔子儒家哲学,宣扬东方文化,培养了大批汉学人才,在欧美学者中颇有影响。梅氏身居异邦,心念祖国,民国25年决定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其学生顾立雅时任芝加哥大学中文系主任,闻讯赶来苦留,至深夜,梅终不为所动。回国后,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民国26年10月,梅光迪在《言论界之新使命》一文中,呼吁全国言论界阐扬我国历史上奋力反抗外来侵略之斗争传统,恢复民族自信力,打破劣等民族之自卑心理,团结起来,以实现抗战之胜利。11月,他又在《斥伪教育》一文中,痛斥天津日伪组织提倡读经、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使中国民众充当日本侵略者顺民的罪恶行径。后浙江大学迁遵义,梅光迪任文学院院长。梅氏治学严谨,重通才教育,但也注意理智之训练,重视学以致用。教育部长朱家骅挽梅氏教育业绩曾云:“博学重通才,流播遗风开往史;清言匡大计,婆娑乔木启英豪。”

梅氏学术思想融白壁德新人文主义与孔子儒学于一炉。他一生致力于向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民国34年12月,梅光迪于贵阳病殁,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亲自主持追悼。梅光迪夫人李今英携女仪慈、仪昭、仪芝及子本修定居美国,并于哈佛大学退休后辑成《梅光迪文录》《梅光迪先生家书集》。

在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扮演了“反对者”的角色。然而,由于世人,尤其是当年的新文学家对其缺少同情与了解,以致成见颇多,乃至误判。例如,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的《导言》中说:“复古派在南京,受了胡先骕、梅光迪们的影响,仿佛自有一个小天地,自在地写着‘金陵王气暗沉销’一类的无病呻吟的诗……梅光迪也写了一篇《评提倡新文化者》……但胡梅辈却站在‘古典派’的立场来说话了。”在新文学家眼中,学衡派是“复古派”,专门反对新文化运动。如果回到历史现场,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学衡派的创始人、主帅梅光迪便是最典型的个例。

在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梅光迪讲义中,人们还发现,梅光迪以“真正的新文化者”自居。那么,什么是梅光迪所理解的“新文化”呢?学者林丽月如是认为:“梅光迪秉承白壁德学说,对民初以来的社会现状与学术思潮,也抱悲天悯人的忧时心情。他强调文化不论中西,都须经过严格的批判,即须审慎的选择。梅光迪理想中的新文化,绝非以实现儒家的人文主义为满足,其终极目标在建立一个融贯中国传统与白壁德人文主义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一方面由中国传统中衍生,一方面自西方文化精髓的吸收中得来。而其基本态度就是审慎的评判。”

梅光迪出身于著名的宣城梅氏家族,梅氏后人对其研究颇多,也给我们很多借鉴。当今强调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对于梅光迪,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来认识呢?一定会有新的认知。

本文选自《芜湖史话》

新闻推荐

男童独自出门走丢好心人发现后报警

本报讯1月9日中午,宣城市公安局济川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在辖区贝林小区有一个4岁左右小男孩迷路了,周围没有大人看护,疑似走...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