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黄河故事 探秘阿胶历史

都市女报 2020-11-18 13:46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勇

为让小记者们更好地感知和了解济南黄河文化,11月14日,济南报业小记者团组织小记者走进平阴,一起寻访黄河抗凌九烈士,探秘阿胶原产地。

童谣里的阿胶

“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浪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少岱山上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制胶还得阴阳水。”

11月14日上午,在山东福胶集团的阿胶博物馆,到访于此的济南报业小记者一同唱起平阴当地流传已久的童谣。

作为阿胶原产地,平阴县东阿镇积淀形成了丰厚的阿胶文化历史遗产。在阿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记者一行通过图片展板、馆藏实物详细了解阿胶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生产过程。

东阿镇老街两旁和山东福胶集团生产厂区内,依然保留着清末、民国时期的阿胶作坊和生产用房遗存。坐落于东阿老镇郎溪河上,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永济桥是平阴阿胶发展兴盛的最好见证。

离开阿胶博物馆,小记者一行前往永济桥实地参观。在这里,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用记忆深处的童谣,向孩子们介绍平阴阿胶和永济桥的历史。老人告诉孩子们:要永远记住过去的传统和历史。

永济桥是济南现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桥,为山东艺术价值最高的古石桥之一。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老人与孩子们行走在已经泛光的青石板路上,桥下是向着黄河流淌不息的郎溪河水……此情此景,或许是对文化传承的最好诠释。

黄河畔的英雄

此行第二站,寻访抗凌九烈士纪念地——榆山街道刘官庄村。

这是一个英雄群体的故事。1969年2月10日夜,黄河平阴段发生百年不遇特大凌洪。驻平阴某部队官兵紧急集合,火线组成突击队直插险情最严重的刘官庄,营救被困群众。

抢险过程中,冰冷的河水卷着房屋般大小的冰凌,将张秀廷、吴安余、蒋庆武、杨广佩等人一一吞噬。群众得救了,9名战士却牺牲了。

“由于抢险发生在夜间,且凌洪泛滥面积比较大,天亮后仍有几位烈士的遗体没有找到。群众知道后,自发拿着工具,到洪水淹没的地方寻找。经过一个多月的搜寻,9名烈士遗骸全部找到。”年已76岁的李昌平老人对50多年前那场生死营救仍历历在目,刘官庄村民刘太元在回忆当年的救援场景时也几度哽咽。

为让后人永远记住九烈士的英雄壮举、继承革命遗志,有关部门在黄河岸边专门为九烈士修建了纪念碑。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都有群众前来向九烈士献花、致敬。

九烈士纪念碑前,小记者们肃立、默哀,向九烈士致以最崇高的少年队队礼。

扫码加入小记者,了解更多精彩活动。

新闻推荐

乘风破浪抗汛情!中国太保寿险人“逆水而行”

入汛以来,安徽全省汛情趋紧,接连不断的暴雨、洪水预警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中国太保寿险人闻“汛”而动,不仅立足本职...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