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深处访花砖
提到皖南古民居,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但是,在同处于皖南地区的泾县茂林一带,人们将带有青白色纹路的花砖作为墙体或装饰材料,使古建筑呈现出“花墙黛瓦”的艺术韵味,重新定义了皖南古民居的审美标准,也让这里的古建筑承载着更为多元化的文化内涵。
查济宝公祠、茂林河帅第、潘锡恩故居……一路寻访,行走青弋江采访组从一座座古建筑的墙面,感受着明清花砖的艺术魅力,也惊叹其制作技艺的神奇。于是,怀着一探究竟的初衷,采访组一行来到位于茂林镇西山凤的茂林花砖厂,对话花砖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纪建新,探寻“花砖”那些鲜为人知的奥秘。
隐世之美
“自古以来,茂林经济繁荣,文风昌盛,仅明清两代,就出过进士20多人,举人130多人。”纪建新对茂林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认为,科举兴盛推动了茂林古建筑的发展,也为花砖的流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花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块砖都有青灰两色,底色浅灰,花纹深黛,犹如一幅水墨写意画。当数百块花砖砌成一面墙体后,随机而成的纹路千变万化,或山水人物、或飞禽走兽,可谓是“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幅画”。
正是因为花砖独特的装饰价值,让其在茂林地区广为流行。纪建新曾做过调研,茂林现存古建筑大多使用花砖装饰,只是所用位置与装饰风格各有不同:普通古民居因财力有限,多用花砖装饰门洞边框,内嵌大理石,形成花框白堂的对比效果;讲究的宅第,在青瓦下檐口处、砖墙顶上的装饰别出心裁,有的花砖作线脚装饰白墙黑顶的过渡处,也有的在漏窗的四周嵌上花砖,使得漏窗和墙面颜色能够自然地过渡,给人一种高雅大气之感。“整面墙用花砖装饰的古建筑已不多见,现在还留存并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比如吴组缃故居、吴波故居等,还可以欣赏到‘桃园三结义’‘东海八仙图’及京剧脸谱等花砖杰作。”纪建新介绍。
花砖的另一个神奇之处是不沾灰。纪建新拿出一块明清时期的花砖,纹路清晰,手感细腻光滑,没有灰尘,让人大呼神奇。“其实,明清时期的花砖外有一层包浆,不沾灰的秘诀就在于此。”纪建新说,正是这些神奇的特性,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兴趣。1996年版的《泾县志》记载,1984年3月,日本一个考察团来到茂林考察古建筑,见到用花砖装饰的明清古建筑后,考察团成员赞叹不已,想出高价收购一组花砖,被房主婉言谢绝。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教授拍摄了一组花砖门坊的照片,被当时的《住宅建筑》杂志作为封面刊登,在日本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各地媒体对茂林花砖进行了大量报道。
至此,隐匿了近千年的茂林花砖,它的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
古窑新砖
正方形的花砖错落拼接,铺贴在花砖厂正门的墙面上,中间镶刻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泾县茂林花砖厂”字样,彰显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厂区,刚烧制成型的花砖整齐地码放在仓库。制作区内,一名砖匠掀开覆盖在原料泥土上的塑料大棚,用尖锹取出一块泥土,放在砖板上使劲摔打、搓揉、再摔打……反复数次,直到泥土软化后,再将其放入长方形的砖模中,铲掉多余的泥土,一块棱角分明的砖坯便成型了。砖匠将砖坯从砖模中倒出,码放在一旁,继续制作下一块。
“砖坯制好后,要经过几个小时的晾干,让泥土硬化,才能进窑烧制。”纪建新介绍,制作花砖共有12道工序,分别为取土、踩
土、制坯、晾干、装窑、烧窑、看窑、闭窑、下水、冷却、出窑、水磨,工序之间环环相扣,工艺考究,尤其是对原材料的选择,让花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茂林地区有两种特有的土质,一种叫‘油黄土’,中黄色;一种叫‘冷水土’,黑釉色,这是花砖烧制的原材料。”纪建新说,之所以叫油黄土,是因为土质含有油性,和别的土质不会融合。两种土质被取回后,工人牵着耕牛在土上反复踩踏,使两种土细化后掺和在一起,成为黏稠牵丝的泥团。花砖上的青、白两色不规则纹理,即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
砖坯晾干后,就要进入古窑烧制。纪建新带着记者绕到厂区后方的古窑处。远看两口古窑像两座土墩,并不起眼,如果不是他的介绍,很难想象,这两口古窑距今已有千年,从宋元至明清,茂林一带的建筑所使用的花砖均出自于此。
顺着石阶登上窑顶,一口直径约2米的窑洞就在脚下,探身向下望,窑内码放着一块块花砖。纪建新说:“装窑,就是将砖坯逐层堆码,预留火路和气流空间,再点火烧窑。”
一批花砖在窑内要烧制一周左右才能出窑。在这期间,数日昼夜不间断添加燃料,确保窑内温度恒定。“温度过高或过低都难以达到效果。”对火候温度的准确把握,靠的是经验。花砖的制作完全依靠传统的人工,看窑人的责任格外重大,三位经验丰富的砖匠轮流守着古窑六到七天,其间,每隔五到八分钟便要添一次柴。
经过高温烧制后,砖坯下水淬火、冷却降温,成品花砖出窑。最后,经人工水磨以后,各种花纹逐渐显现。
文化传承
“我做的不仅仅是花砖,还希望能将茂林文化推广出去。”在茂林花砖厂的文化展示区,面对铺贴满墙的花砖,纪建新将花砖的传承历程向记者娓娓道来。
茂林花砖始于宋元,兴于明清,但是在清末民初,花砖技艺渐渐衰落。抗战时期,茂林人吴本成仍在经营花砖,但家中两个儿子均无继承之志。眼看传承无望,恰好从芜湖来的纪明亮成了吴家女婿。纪明亮头脑活络,肯吃苦,吴本成决定将花砖技艺传给他。
新中国成立后,古窑收归生产队所有,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准备办砖瓦厂,纪明亮自然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开始烧制砖瓦。直到上世纪90年代,年事已高的纪明亮将花砖烧制技术连同生产设备和古窑一并传给了儿子纪建新。
依据古法记载和父亲的传授,纪建新探索烧制花砖。千年古窑,薪火相传。
2013年,茂林花砖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纪建新被评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技艺繁琐,产量不高,所以,花砖的推广一度受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尝试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改进工艺,希望让茂林花砖再现以前的辉煌。”纪建新不满足传统的烧制工艺,2017年开始,他创新研发出“打浆沉淀泥”工艺法,通过打浆、过滤、沉淀、提质,利用自然生成的水墨花纹,做成文化旅游工艺样品。
如今,茂林花砖厂年产20-25万块花砖,除纪建新夫妇,常年有固定的砖匠及窑工10人左右,他们的产品除少量销往外地,大部分供应泾县各个旅游景点。“茂林和花砖,谁离了谁都不行,这是茂林特有的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发展,一直困扰着我。”怀揣着对茂林深深的情感,纪建新带着儿子纪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2019年上半年,他们在厂区内设立了花砖技艺传习基地,把花砖制作的十二道工艺流水线进行逐一展示,确定了生产、研学、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现在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让我更有信心办好茂林花砖厂,继承这门手艺。”对于未来的发展,父子俩信心十足。
记者 卫晗慧 文梅韬 摄
新闻推荐
星报讯展示安徽好茶,助推乡村振兴。2021第十四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将于5月14~17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