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卷飘来兰香万里
大地回春,山花烂漫,茶树吐绿,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循着“汀溪兰香”的悠悠茶香,清明前夕,“行走青弋江”采访组走进泾县汀溪乡,这里因“皖南川藏线”和水墨汀溪的山水画卷吸引着四方游客,如今,除了游山玩水品美食外,学采茶、制茶、品茶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让这片弥漫着茶香的土地,充满勃勃生机。
茶名兰香历史久远
从泾县县城出发,沿着省道向东行驶半个多小时后,道路渐渐变得蜿蜒曲折,车窗外的景色也变得秀美起来,不远处山峦起伏,白雾缠绵着青山,近处溪涧纵横,流水潺潺,构成了春天里一幅绝美的画卷。道路两旁,是一处处梯田式的生态茶园。叠叠相偎、蓬蓬相接的绿,一层层、一重重,宛如一条条绿色的长龙,闪动着醉人的绿光,充满着诗情画意。
伴随一路盎然的绿意,记者一行抵达了汀溪乡红星街道。安徽兰香茶叶有限公司就位于这条汀溪的老街上。“你别看这条街上午静悄悄的,现在新茶上市季节,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这条老街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茶农们将熬夜制成的新茶送到这里进行交易。”公司董事长张祥云对记者说。张祥云已年近七旬,从小种茶采茶到上世纪90年代经营茶叶生意,再到创办当地生产“汀溪兰香”茶叶的明星企业,可以说与茶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见证了“汀溪兰香”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全过程。“这条汀溪老街,就是汀溪独具特色的茶叶夜市。茶叶夜市是当地茶农自发组织的,茶农白天忙于采茶,夜晚制茶,只有凌晨才能来此交易茶叶,次日一早又要去山上去采茶。”张祥云说,2000年以后连续多届汀溪兰香茶交会的成功举办,让茶叶夜市的名气越来越大,茶市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到了交易旺季,茶市每天客流量都有三四千人。
“汀溪兰香”,茶名为何用兰香二字?张祥云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由于泾县境内山高林茂、幽涧芬芳,气候尤佳,自古以来就一直盛产绿茶,其中尖茶更是泾县茶叶的传统产品,而产于汀溪、爱民等地的尖茶品质最好。上世纪80年代末,泾县茶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名茶创制活动,先后邀请了陈椽、严洁等专家教授,指导名优茶的研制和开发。其中,严洁副教授首先在汀溪乡红星茶场开始了新名茶的研制工作。经过多次试验,结合当地茶树鲜叶的适应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全新的名优系列绿茶。之所以取名兰香,一是由于试制样采摘的原料为一芽二叶初展,两叶一心,形似含苞待放的兰草花;二是汀溪当地兰花漫山,每到春季,山间兰花竞相开放,缕缕馨香遍布全境,幼嫩的茶芽吸收兰香而具有独特醇香味,在鲜叶摊放过程中散发浓郁的兰花香,故将茶叶命名为“汀溪兰香”。著名茶学家陈椽审评认可,并亲自题写了“汀溪兰香”茶名。此后,根据陈椽教授的要求,又提高了采摘嫩度,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试制出外形更加扁、平、直且又光滑的“汀溪兰香”高档茶。
上世纪90年代,张祥云和爱人在泾县县城经营着一家茶叶店,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对家乡茶叶的热爱,2001年他申请注册了“汀溪兰香”茶叶商标。汀溪兰香茶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欢迎,“汀溪兰香”茶先后荣获多项国内外评比大奖,在江南风靡一时,成为徽茶系列产品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中国名茶。
春茶采摘正当时
在安徽兰香茶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旁,就是连片的茶园。漫山的茶垄,一派生机勃勃。当下已到汀溪兰香的采摘季节,茶农们背着背篓穿行在茶垅间忙活着,或单手蜻蜓点水,或双手左右开弓,在一捏一提一放间,篓子里翠绿嫩叶越来越多,让人感受到绿意在指尖跳跃的律动。
“早上天刚亮就来茶园了,一个采摘季要忙20多天。”今年40岁的汪雪翠是汀溪本地人,她擦了擦头上的汗水对记者说,采茶既是技术活更是辛苦活,茶农的一天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除了要极具耐心不断重复手上采摘芽叶的动作,还要长时间站着、低头弯腰。“一个采摘熟练的茶农一天也只能采四斤左右的鲜叶,大概制作一斤的茶叶。”
“由于近期气温较往年同期高,因此今年春茶的采摘比去年提前了几天。”张祥云告诉记者,公司的1500多亩茶园已有200多亩开始采摘,而在清明到谷雨期间,是春茶采摘的最旺季,一天最多能采3000多斤鲜叶,制作近1000斤汀溪兰香茶。由于汀溪当地人大多都有茶园,而且很多人春节后都出去做工去了,因此每到采摘时节,公司都会从外地招聘采茶工。今年公司就从福建招了60多名采茶工,清明期间来茶园干活。
“采摘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既是收获过程,又是管理措施,也是制茶工艺的开端。合理采摘对实现茶叶高产优质非常重要,采摘不当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产量、质量和树势。”张祥云说,汀溪兰香的采摘是很有讲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就是一片幼叶怀抱一枚嫩芽,芽叶完好,无虫眼病斑,大小基本一致;采茶时应采用“提折”采,禁用指甲“捏采”及“一手抓采”,尽量避免损伤嫩叶;忌紧压、曝晒、雨淋鲜叶;采回的鲜叶必须立即摊放,一般是上午采,下午和晚上制……张祥云坦言,采茶是一件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做好的事情,茶叶采得好,做出的茶叶才会美观优质,“汀溪兰香茶最大的亮点是茶叶呈‘绣剪型’,平直舒展,色泽翠绿,匀润显豪。入杯冲泡后,清香馥郁,高爽持久。芽叶在杯中徐徐展开,似兰花初放,煞是喜人,嗅之兰香四溢,品之鲜醇爽口。”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严谨的跟踪管理孕育了肥嫩清洁的茶叶原料,再经传统工艺精心加工,便造就出外形美观、香高味醇的汀溪兰香茶。加上特制的加工流水线,杀青做形和初烘真正实现了不落地、免触摸、无污染的全自动连续作业,不仅工效提高,茶叶质量也更稳定一致。张祥云说,目前,公司生产的汀溪兰香茶在很多地方都开设了专卖店,除了本地,还销售到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目前,芜湖市场汀溪兰香一年能销售一万多斤,占到公司年茶叶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手工制茶传承悠悠茶香
在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车辆从皖南川藏线驶上一条小道,道路延涧水蜿蜒向前,越走越窄。道路两旁群山环抱,树木参天,一座座整洁的民居散落在溪流两侧,让人感觉进入了原始纯朴的生态王国。“这里就是大南坑村了,‘水墨汀溪’风景区就坐落于村内。大南坑村也是‘汀溪兰香’茶叶的核心产区,村里有茶山面积5000余亩,年产兰香茶10万斤。”大南坑村村委会主任黄业军介绍说。
黄业军的家位于大南坑村小坑组,屋后倚靠青山,门前溪水潺潺,溪泉山色,交相辉映。屋外一只只竹匾里正在摊凉着刚采摘下的鲜叶,翠绿欲滴,看着很是喜人。还没跨进门槛,一股茶叶烘烤的香气就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今年50岁的黄业军从祖辈起都是种茶制茶,虽然家里只有20多亩茶园,但每到春茶采摘季,不仅家里人都要上山采茶,还要从外地雇采茶工来帮忙。
虽然如今制茶可以用上机器,但这么多年来,除了一部分茶叶用机器辅助制作外,黄业军一直在坚持着手工制茶,一方面是难舍手工炒茶的这门手艺,另一方面手工炒出的茶,也更受顾客的欢迎。“哪些是机器制出的茶,哪些是手工炒制的茶,一看就知道。”黄业军现场进行了演示,汀溪兰香的制作主要分为高温杀青、做形提香和烘焙三大环节:首先是杀青。这是制作兰香茶的关键工序,鲜叶通过高温杀青便为兰香茶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将摊凉后的鲜叶150-200克投入锅内,当锅壁温度达到200度以上,鲜叶下锅后可以听到炒芝麻似的“噼啪”声响。杀青时要用上抖、翻、扬、抛等手法,当茶叶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叶质变软并显露清香时,即为杀青适度;第二个环节是做形。做形是形成汀溪兰香特有外形的关键工序,做形时要将锅温下降控制在60-70度,采用抓、甩和低翻等动作将茶叶理顺,使芽叶基本排列整齐,再轻压做形。做形开始时,在理条压扁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将茶叶抖撒透气,反复循环多次后,使茶叶外形达到汀溪兰香茶的“绣剪型”;最后是烘焙。烘茶工具最好是用竹木制卧式烘茶箱,这种烘茶箱的透气性好,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兰香茶的烘焙一般分为初烘和复烘两次完成,中间需要摊凉1-2小时。
炒茶是个技术活,要学好这门手艺,不仅要有时间的积累,还得忍受高温。“炒茶除了要掌握好火候外,关键要掌握好手法和力度,没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别想炒出一锅上等品质的茶叶来。”黄业军说,一个炒茶季下来,在高温蒸烤下,他的手指都会裂出道道裂口。为什么不戴手套炒呢?“炒茶一般是不戴手套的,因为这样不但会影响茶叶的质量,更会影响其外形。”黄业军说。
手工茶虽好,但是由于产量低,加工成本高,所以价格也普遍偏贵。黄业军炒出的茶,最贵的要卖到1800元一斤,尽管价格较高,但依然是供不应求。每年春茶上市前,就已经被预订一空。“订茶的都是十多年的老客户,不仅有本地的,芜湖、马鞍山等周边的都有。”黄业军说,和他一样,周边的村民基本上坐在家里就能将当季的新茶销售一空。而随着茶旅融合的推动,大南坑村村民的收入也有了稳定的增长,如今大南坑村已经摘去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蜕变。
部分图片由汀溪乡政府提供
□记者 季鲲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20年8月,宣城市泾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泾县籍男子吴某报警称,自己在网上兼职刷单时被人骗走8.5万元。新安晚报、安徽...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