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玉米飘香

芜湖日报 2021-06-09 10:09 大字

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门前的装卸场上热闹非凡,工人们忙不迭地将玉米重新分拣、码放、装袋。记者 陈剑 摄

□记者 杨友艺 邓健

芒种节气,白茆镇上玉米飘香。今年的第一茬玉米上市了!

这几日,时晴时雨,玉米的采收和装运却一点也不耽搁,装运玉米的大货车在镇子里络绎不绝。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门前的装卸场上更是热闹非凡。5日早上八点,记者在这里看到,一辆货车刚从田里拉着玉米上来。几十名工人正埋着头、忙不迭地将玉米重新分拣、码放、装袋。装好的一袋袋玉米再送到正在运转的皮带机上,直接“喂”进了另一辆大货车的车厢里。“早上4点多就开始了。”一位工人趁着打包的间隙说,“早饭都没来得及吃,但这心里还是乐呵呵的,大丰收!”

合作社负责人刘永贵告诉记者:“从5月下旬开始,每天起码要运出去几十车的玉米。平均一天的采摘量大约为100吨左右。”他介绍说,这就是目前合作社广泛种植的932糯性玉米。因为软糯香甜,又是棚内种植提前上市,和其他品种打了“时间差”,因此在市场上很是走俏,在芜湖和周边地市,乃至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都很畅销。“这种鲜食玉米的市场价最低在3元一斤,这么算下来我们的亩产在6000元上下,比种植棉花的亩产起码要高出2000元。所以,不光是合作社300多位成员愿意种,现在周边的农户也在我们的带动下种植玉米。目前,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余亩。今年的采收量估计要在4000吨左右。现在,我们增产增收信心很足!”

其实,就在前几年,刘永贵和乡亲们还一直在为“种什么”而发愁。市种子管理站品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王玲告诉记者,白茆一直是传统的棉花产区。种植棉花的生产周期长,施肥用药较多,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偏低,农民增收困难,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近几年,种子管理站不断加大了对新品种的引种和推荐力度,并在当地开展试种和技术推广示范,引导农户改善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效益。作为合作社带头人,刘永贵就先后引进了932花糯玉米、仙甜6号水果玉米等鲜食玉米新品种,并逐步推广种植,成功带动了当地一批农户增产增收。

“上半年是玉米、下半年是芦蒿,人闲田不闲!”玉米还在采收,刘永贵就已经筹备着下半年的种植计划了。“以前种棉花就一茬,一年忙到头,也不见增收。现在,收了玉米种芦蒿,收了芦蒿种玉米,茬口安排得好,一年收两季。”刘永贵说,就是因为靠着玉米和芦蒿致富,因此合作社也起名叫作“芦玉”。“和玉米用新品种一样,芦蒿种植也用上了新技术——都是扦插种植、棚内移栽,产量高、质量好,平均亩产要在8000元上下。再加上玉米那季的收成,平均每亩收益要达到1.5万元左右,比种棉花强得多。”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新品种示范力度,让更多亩产高、效益好的新品种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利器’。”市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结合当地的种植水平和市场需求,该站将继续以新品种为突破口,引导新品种、新技术配套推广,加强田间管理服务,引导农户改善种植业结构,增加种植业收益,服务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在白茆追寻红色记忆

风和日丽,草长莺飞。4月9日,我随芜湖市作家协会组织的“追寻红色记忆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鸠江区白茆...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