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饭”到“吃好饭” 传承是对袁隆平最好的“稻”念

大江晚报 2021-05-25 00:41 大字

2007年9月,袁隆平来芜,在芜湖县(现湾沚区)六郎镇东八村考察(资料图)。徐哲生 摄

稻香溢四海,英名千古传。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心愿。一生躬耕田野,让无数人民吃上了饱饭。在袁老走过的田间地头,带着袁老对“芜湖大米”的希望,芜湖人纷纷接过“接力棒”,让更多的人们在“吃饱”的基础上“吃得好”。

“早年间,芜湖水稻亩产只有450至500公斤,种植效益亩均200至300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晓红介绍,袁隆平来到芜湖后,对水稻品种进行改良,亩产上升至650公斤。后来,又实现了亩产850公斤的跨越,种植效益提高到亩均800元。如今,我们对“芜湖大米”进行全产业链打造,实行数字化管理、品牌化打造、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种植效益达到亩均2000元。

借助卫星平地技术,可以使水田平整的误差控制在正负3厘米;通过对农业生产综合数据的采集、甄别、分析,可以判断农药、化肥的使用面积、使用量,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用药……在三山经济开发区响水涧核心示范基地,“智慧大米”正在从实验室走进百姓餐桌。

除了智慧化手段以外,“土方子”也必不可少。芜湖农民素有种植紫云英做绿肥的习惯,既能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又能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芜湖市大力推广“紫云英(绿肥)——水稻”芜湖大米种植方式,日渐形成藏粮于地的“芜湖模式”。运用该模式生产出来的“芜湖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我们大力推进智慧‘芜湖大米’的品牌创建,已显现出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市农技中心副主任宋卫兵介绍,我们通过卫星平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上肥稻栽培等种植模式,可以大幅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让“芜湖大米”品质好、口感优,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同时,亩均生产成本也能从过去的700至800元,降低到450至500元。

多年来,芜湖市大力实施“芜湖大米”品牌振兴工程,“芜湖大米”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建立“芜湖大米”原粮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基地20个(单个500亩以上);遴选6家水稻加工企业组建加工联盟,授权加工、统一包装、投放市场。通过“紫云英(绿肥)——水稻”种植的“芜湖大米”,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目录。预计“十四五”末,全市智慧“芜湖大米”的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可增收3亿元以上。

“正如市委市政府在唁电中说,在袁老心愿的激励下,芜湖一定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廖晓红表示,袁老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将激励一代代农业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乡村振兴事业接续奋斗。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继承遗志,把决心结成稻穗饱满。

记者 潘晔 储普查 俞冰清 余霏

新闻推荐

港龙·时代天骄7、8号楼预售许可公告

芜湖县港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港龙·时代天骄”项目7、8号楼,建筑面积5278.28平方米,经审查,该公司建设手续完备,...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