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物尽其美 青铜文物穿越时光 铜陵市博物馆的奇妙之旅

铜陵日报 2021-06-16 10:11 大字

市博物馆。

古时炼铜场面,在博物馆内生动展现。

镇馆之宝——饕餮纹爵。

数字铜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李莉

铜陵,令人魂牵梦萦的城市,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中国古铜都,这里古老而深沉,现代而朝气蓬勃。六月初夏,我们来到铜陵市博物馆,在青铜器里认识古铜都,欣赏青铜文化,解读千年古铜都的历史与美丽,感受文明发展的演变进程。

天圆地方之美

风景优美的西湖湿地公园旁,气势宏伟的“铜陵博物馆”如同一件巨型艺术品映入眼帘。

博物馆外形是通过在方形结构体上开槽,勾勒出一个回形纹的几何图形,在方形建筑内,嵌入一个圆形,这个圆弧形铜幕墙有三千平方米,全部是由菱形青铜板拼装而成,由上下两部分龙纹与凤鸟纹组成,这些都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皿上的典型纹饰。

“外观的这个圆弧形铜幕墙它是以铜陵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一件水器,龙耳鸟纹鉴为原型而建造的。”博物馆导游告诉我们,在铜镜还没有盛行之时,古人用鉴盛水,“照容貌、正衣冠”,就相当于今天镜子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以史为鉴,就是以历史为镜子的意思。这个建筑外观的设计也有着以铜为镜的含义,见证铜陵历史发展的过程,也秉承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导游一边说着一边指引着我们前行。

沿着宽大的台阶拾级而上,来到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彩金穿孔铜带墙,它有650多平方米。上面印有“中国古铜都铜陵”这七个金文字体,错落有致、若隐若现,象征着铜陵三千年的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墙上一个个的穿孔就像是律动的水波纹,铜陵地处长江南岸,这就像是长江之水,既有上善若水的美好寓意,也透露着铜陵的铜冶炼与水的不解之缘。

抬头仰望,上方是铜浮雕灯,它的用铜量就达到了5吨之多。“共有浮雕2014组龙纹,这个2014组既记录了我们博物馆的落成开馆时间是2014年,也展现了青铜文化的恢宏气势。”工作人员说,这样的铜浮雕灯在全国是仅此一件、独一无二的,它是专门为铜陵博物馆所设计建造的,充分显示出铜陵是一个精致大气之城。铜陵博物馆到处都是铜元素,点点滴滴都是铜文化,充分诠释了铜文化在铜陵文化中的重要性。

梦回青铜故里

铜陵市博物馆有藏品5000余件,在最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主题展厅内,更藏有镇馆之宝商代饕餮纹爵、饕餮纹斝。

刚踏进青铜文化展厅,就仿佛走进描绘铜陵数千年铜采冶历史的画卷中,脚下踩着真实的炼渣,在现代声光电的辅助下发出红红的“火光”和扑面而来的“热浪”,两侧墙壁上从铜陵本地出土文物上获得灵感的饕餮纹饰反映出铜陵悠久的历史文化……

“沧海巨变,铜脉溯源”。往里参观,是位于铜陵市义安区凤凰山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部分复原场景。“矿工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找矿、露采、坑采、提升、冶铸。旁边的平柜中展示了蓝铜矿、黄铜矿、自然铜,孔雀石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矿石标本。“中国古代寻找矿物除了根据矿石颜色,还可以通过植物找矿,铜矿表面往往生长着一种铜草花,铜草花、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在导游的介绍中,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一侧的墙壁上,用多媒体展现了古人冶炼的壮观场景。“矿工们”把开采到的矿石倒入高温的炉火中来加热冶炼。继续往前挪步,从入围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夏商时期的铸铜遗址——师姑墩遗址,到中国最早的硫化铜冶炼遗物——冰铜锭,再到皖南出土最早的商代青铜器——饕餮纹爵、饕餮纹斝,登上国家名片的春秋青铜礼器——鸟盖兽耳盉,不得不感叹古老的青铜文明,现代铜工艺精品彩金唐卡、掐丝珐琅旗袍花瓶、彩铜十八罗汉、清明上河图锻铜壁画等又代表了现代铜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堪称中国铜文化发展史的缩影。游客置身博物馆其中,无一不感受到浓烈的铜文化氛围,呼吸到铜文化的气息。

参观完青铜文化展厅,来到观湖厅阅读点休息。高达8.5米,宽达5米的巨型博古书架共有14层,摆放着仿古青铜尊、景泰蓝壶等工艺品和书籍。另一面墙上,一幅青铜浮雕把铜陵的历史及人文景观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拥有藏书3000多册,包含考古、文博、历史、文学、哲学以及儿童读物等多种图书。坐在靠近玻璃窗的休闲区,拿上一本书,可细细品读,也可领略西湖湿地的美丽风光。

共享铜文化资源

来到市博物馆内的中国数字铜博物馆,这个以铜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布展面积约800平方米,设有展示区和互动区两大区域。按照“内+外”“实+虚”的创新思维,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铜文化数字展示体验空间。

展示区设有“铜矿资源、灿烂的铜文化、现代铜工业”三大主题。“快来看,这石头好漂亮。”游客们来到整齐排列的透明展柜前,里面陈列了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等8种常见的铜矿石,可近距离观察每种铜矿石的色泽和特征。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板块,以数字时间轴分阶段讲述了史前青铜文化、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的青铜文化。汉代铜耳杯、饕餮纹爵……在炫真三维文物交互大屏前,游客们点开历代青铜器图片,青铜器高保真三维模型呈现眼前,可查看它们的各项数据。这个大屏能展示各个时期的732张文物高清图片和34件高保真三维模型。

馆内有一处圆形的艺术场地格外吸引人。这是“中国青铜器精华百品、中国青铜器流传故事百则”专题展区。其中,百品是依照青铜器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挑选100件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进行展示,而百则是呈现给大家100则青铜器的出土、流传、解读故事。参观者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了解青铜器的价值及故事。

在二楼的青少年互动区,“找矿互动投影”区域围满了小朋友,这儿结合铜矿深埋在地下的实况,设计沙盘互动投影,让孩子们在挖沙的体验中感受找矿的乐趣;铜开采VR沉浸式体验项目,孩子们戴上VR头盔后,可身临其境地感受铜矿开采和冶炼的真实场景……

中国数字铜博物馆为游客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铜文化,彰显了铜陵的城市人文记忆和历久弥新的文脉传承。

镇馆之宝

1、饕餮纹斝

商代前期(公元前1500~1260年)

通高42厘米,口径18.1厘米。1983年西湖童墩村出土。

该斝作侈口束腰平底,弓形扁鋬,器身腰腹分段,口沿上为菌形矮柱,腹下为四棱锥状空足,腰腹部各饰三组饕餮纹,菌柱顶饰涡纹。斝为商周时期盛酒器,兼可温酒。流行于商至西周早期,其后消失。该器无论从铸造工艺到造型纹饰皆表现出商代早期的特征,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于研究商文化向东南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饕餮纹爵

商代前期(公元前1500~1260年)

通高21厘米,流至尾18.9厘米。1983年西湖童墩村出土。

该爵菌形单柱,窄流尖尾,厚唇,短鋬,直壁,平底,刀形三足。柱顶饰涡纹,腹部饰二组单层饕餮纹,以直线为鼻梁,两边对称目纹。饕餮纹上下以弦纹为界栏各饰一周连珠纹。爵为商周时期盛酒器,兼可作饮酒器,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酒器,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该器无论从铸造工艺到造型纹饰皆表现出商代早期的特征,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于研究商文化向东南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莉 整理)

一起看藏品

1、龙柄盉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17.4厘米,口径12.6厘米,柄长18厘米。顺安钟鸣出土。

该盉上部作盘形敞口束颈,下部作空足分档鬲,鼓腹,腹上部有一管状短流,肩置一圆柱形长鋬,鋬上曲高于盘口,顶端作龙首,双目圆瞪,俯视盉中。盘口饰一周变形窃曲纹,龙首、角眼、唇部皆饰圆点纹,并以弦纹作界栏。青铜盉于商代早期出现,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西周中期盉亦称为“鎣”(yíng)。盉主要用于盛水,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与盘组合,则起盥沐作用。本器造型纹饰朴实乖巧,龙首以圆点纹装饰,为点睛之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绳耳弦纹甗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53.5厘米,口径35.2厘米,腹围105厘米。1984年4月西湖第一轮窑厂出土。

甗是一种蒸食器,最初为陶制,后逐渐出现为青铜制品,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食,称为甑,下部为鬲,盛水。在甑底中部有带孔的箅子,用来通水蒸汽,广泛流行商代至战国时期,该甗的耳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把手称为绳耳,它的铸造使用方法为“焚失法”,使用麻绳做模铸成的,这种方法可能就是失蜡法的前身。

3、兽面纹鼎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51厘米,口径44厘米,腹围128厘米。1981年顺安钟鸣出土。

该鼎敞口平沿,方唇鼓腹,沿上双立耳外侈,三蹄足。腹部饰窃曲纹一周,腹部中间用扉棱间隔成三组纹饰。足膝部有两道箍形圈饰。全器形体大气凝重,雕饰线条粗犷简练,风格豪放朴实,为南方青铜器中难得一见的重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李莉 整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地址:铜陵市铜官区陵江北道八宝路1506号

公交路线:26路公交车直达

馆内主陈列:共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陶风瓷韵——馆藏陶瓷精品展、徽州木雕精品艺术陈列、万世吉金铜都铜蕴——铜文化主题陈列以及铜都铜工艺精品展。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刘敏摄

新闻推荐

义安区首批6100万元养老基金委托投资运营

本报讯(方文婷王彦)为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提升基金支撑能力,根据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相关文件精神,2021年,义...

义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义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