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种草只为“固定”绿肥 东平大吉城四村创新农业生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果卖好价
王志军(右)正在向客人介绍奇异果园内种植的鼠茅草,这种草耐寒不耐高温,来年6月就会自然死亡,转化为果园内的有机肥。初冬的鲁中大地,已换上土黄色冬装。但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大吉城四村周边的果园内、谷子地里,满眼都是青葱碧绿,仿佛夏天还未离开一样。
“奇异果园里,我们种的是鼠茅草,谷子地里长着的是毛叶苕子和二月兰,这些作物,现在正开始旺长;梨园和其他地里是油菜,现在也是嫩绿嫩绿的。”村支书王志军站在地头,迎着瑟瑟的寒风,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冬天里为啥要种这些作物?大吉城四村三面环山,一面是坡,是个典型的山村。因地形原因,这一带冬春季风格外大,山岭地本来就“瘦”,冬春季没有庄稼覆盖,几场风下来,老百姓辛辛苦苦维持的一点好土,就“随风而去”了。所以,多少年来,村里的地就没“肥”过,村民的收成自然也很一般。
2011年,41岁的王志军当选村支书。“2007年,我在省委党校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学习的时候,就认真思考过村里的农业发展问题。”王志军说,他上任后带着问题多次向专家请教,以求“破题”。
村里进行农厕改造,每家一个绿肥池,需要定期清理,抽出来的绿肥怎么有效处理?经过一番调研、考察,一条充分利用绿肥,培肥地力,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在王志军脑子里清晰起来。在地头建几个大绿肥池,集中处理从农户家中抽取的绿肥,引进石榴、梨、李子及需要大肥大水的奇异果等,进行有机种植,既解了老百姓的绿肥处理难题,又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果品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冬天,地里不再需要施肥,绿肥怎么办?“经过论证考察,我们决定引种鼠茅草、毛叶苕子、二月兰和油菜等,让这些植物对绿肥进行转化固定,持续不断地培肥地力。”经过3年的实践,王志军的想法成功了。
山村瓜果飘香,游人如织,美成世外桃源。“从春天到秋天,我们村美得很。”村民们这样夸自己的村。由于栽种的果树多,所以天气转暖后,满山遍野的果树竞相开花,白的、红的、粉的,你追我赶,生怕落后;二月兰也很赶趟儿,蓝色的花煞是喜人;黄色的油菜花更是高调,迎着春风招揽游人。“清明节前后,我们村是人山人海,到处是游人。到了秋天,采摘的游人又来了,一直能持续到10月底。”王志军介绍,“村里的这些变化,源于我们不守旧,敢于创新求突破。”
土地由瘦变肥,村民由穷变富。据王志军介绍,刚开始推“绿肥+”时,一些村民不理解,也不支持,总认为冬天应该歇地。但经过几年实践,村民最终认可了这种一举多得的种地新模式。
由于不施用任何化肥,村里的瓜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也格外好。今年奇异果游客自己采摘价每斤10元左右,小米的亩产量比以前高出100斤左右,且供不应求。村民王福成种植了38亩奇异果,今年刚有产量,足不出户就卖了9.8万元,预计明年能卖到20万元,这个收入,过去他连想都不敢想。其他村民收入也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王志军介绍,目前他们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风沙早已被“镇住”了,奇异果园平均亩产值已经超过1万元。为带领村民抱团发展,村里领办了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并注册了农产品商标等。大吉城四村在一亩三分地上大胆创新,种庄稼种出了新花样,种出了高效益,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致富路。
新闻推荐
东平县实施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改变“九龙治水” 让水清鱼更肥
□本报记者姜言明曹儒峰本报通讯员苏本善李文龙9月14日7点,很多人还未开始一天的劳作,东平湖沿岸的渔民已陆续捕鱼...
东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