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女孩照片背后的故事

老年生活报 2021-01-13 08:53 大字

1991年4月10日,解海龙忘不了那一天。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的课堂上,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摄影志愿者的他拍下了一个手握铅笔、抬头听讲的女孩子的照片,那双明亮清澈的眼睛又大又黑,扑闪孩童的天真和对知识的渴望,好像会说话一般,击中了每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的心灵,后来被选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人们亲切地称为“大眼睛”。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解海龙也没想到,一次偶然的结缘,改变了几百万少年儿童的命运,也改写了他自己的人生。去年,年近70的解海龙出版《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一书,回顾了几十年来与公益、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生经历,那一幅幅影像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温暖与力量,依然震撼和打动着今 日 的 读者。

解海龙第一次摸相机是在 1968年,当时他还在北海舰队服役,自告奋勇为战友拍照,以胶片作废告终。退伍后分配到北京阀门四厂,业余时尝试用工会相机为工友们拍照。

解海龙记得,在清晨的金寨桃岭乡,他遇到了一支小小的上学队伍,其中有个穿小红袄的腼腆小女孩,才8岁,上一年级。解海龙问她名字,她羞涩地说出苏明娟三个字。和其他伙伴一样,她每天要往返24里山路上学,还包括一段必须划船的水路。到了学校,在校舍里寻机拍照的解海龙猛不丁从一扇打开的教室门中又看到了这抹红色,是她!抬头一刹那转瞬即逝,解海龙赶快用相机对准她,摁下快门。好巧不巧,这张“大眼睛”竖片,正是他相机里的最后一张底片。

1992年,解海龙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将视角投至更广泛的社会角落,但依然没有停止对希望工程的追踪,持续了将近三十年。 张玉瑶

新闻推荐

25年回眸 25个“最精彩”

二十五载时光飞逝,从《芜湖晚报》到《大江晚报》,从对开八版黑白印刷到纸上指端多媒体呈现,一代代晚报人日日夜夜,步履不停。...

金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