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问题的“六安”读音问题

新安晚报 2021-06-02 09:40 大字

□合肥戴健

《新安晚报》曾搞过“一诗一城寻找古诗词里的完美安徽”评选活动,为16个地级市选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古诗词,替这个城市“代言”。结果,《咏六安州》毫无争议入选,诗云:“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一直以来,考其作者均无果,只能是佚名诗。不过也有好事者杜撰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六安,微服私访时因避雨与一叫小绿的采茶姑娘结识,发生了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由爱美人到爱江山,写下这首咏六安的诗。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腹地,据说李白曾有“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感慨,当然那都是“发思古之幽情”。现代史上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原在六安,包括上面诗中提到的英山、霍山和如今的金寨,都是红色根据地。笔者最近参与撰写的一本《百年安徽精神谱系》,内中就有“大别山精神”章。

但六安新近的出名,却是缘起六安发生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本地病例后,央视和本土广播电视对“六”的读音上。央视多位新闻主播读作Liù,而安徽本地读作Lù。这方面笔者还真有点发言权。一则因习惯、爱好和工作需要,我每天平均翻查《现代汉语词典》大约30次,一年万次,并藏有《现代汉语词典》的所有版本,包括修订本和补编本。记得前4个版本“六”是有Lù这个读音的,到2005年第5版删掉了Lù的读音,同时去除安徽六安和江苏六合的举例;二则我知道六安被废除Lù读音的来龙去脉。

首先,六安的六到底该怎么读,我们不妨对六安地名溯源。六安之六的本意是草庐,庐和六古音相近。小篆前的“六”,就是带尖顶的草庐形;到隶书和楷体时,弯弯的“六”,点下才拉直成一横。笔者长期研究安徽地方史,在主持建设布展安徽名人馆时,于遴选人物环节,对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的入选,就曾做过详细考证。史书载:“皋陶卒,葬之于六”。是大禹取了六安的第一个字“六”,距今4000多年。后来“六”地先后有英布、刘长、刘安三任淮南王连续造反,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21年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设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是汉武帝取了六安的第二个字“安”,“六安”地名从此诞生,距今2000多年。2007年修宁西铁路时发现双墩古墓,后证明是六安王刘庆墓,发掘主持者为今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社科联主席李修松教授,他认为六安应读Lù'ān。

六安简称皋城,源于皋陶及其后代的封地为六(Lù)。笔者曾就六安的读音问题专门请教皖西学院资深历史学教授姚治中。姚先生也表示,六安确实应读Lù'ān,他还特地指出六国之“六”,古字是“录”,焉能读Liù?再查家中所藏新版大型工具书《辞源》《辞海》以及《中华大字典》,均有“六”的读音Lù,其下均有“六安”条。但2005年5月推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真的把“六”的读音Lù给删掉了,一直到最新的第7版。从那时起,不断有地方史专家学者和老百姓对此持反对意见。六安当地及安徽的媒体都一直沿用六安旧有的Lù读音。六安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网址是www.Luan.gov.cn,六安新闻网则仍是LuanNews。央视把六安读作Liùān,盖因播音员相信《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他们人人手头必备,笔者去央视做节目时也见过。社会大众皆把《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奉为读音的准绳,而《新华字典》随后也取消了六的Lù读音。

安徽省政府早在2006年就曾明确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ān的读音。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现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兼首席专家、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的黄德宽教授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Lù'ān(六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咏六安州》的作者也好,安徽和六安的老百姓也好,他们都不读“Liùān”。本不是问题的六安读音现在成了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希盼错了就改,实事求是。

新闻推荐

托起乡村产业振兴新希望 六安市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五一期间,慕名前往六安市霍山县泰和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仙人湖农庄度假休闲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庄主人广业林格外忙碌。...

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霍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