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369881” 我是一名新合肥人:不同的原因,同一个选择

合肥晚报 2021-05-22 03:34 大字

【人物档案】姓名:陶元感职业:安徽路桥畅通二环(西南环)工程项目经理来肥时间:2011年开始参与合肥大建设新合肥人感言/期许:愿走遍合肥东西南北,和城市的道路桥梁相伴。

【人物档案】姓名:杨彬职业: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老年科护士长来肥时间:2011年1月1日从上海回到合肥工作新合肥人感言/期许:未来,希望能见证更多发生在这里健康养老的变迁!

【人物档案】姓名:沈召宇职业:联宝科技高级经理来肥时间:2018年新合肥人感言/期许:这是一个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人物档案】姓名:熊青华职业:农场主来肥时间:2015年新合肥人感言/期许:合肥是我的福地,让我们的事业在这里打开新局面。

【人物档案】姓名:唐骐杰职业:国仪量子高级电子学工程师来肥时间:2011年考入中国科大新合肥人感言/期许:希望合肥发挥科技优势,继续做大产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人物档案】姓名:徐马飞职业: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来肥时间:2月24日徐马飞成“长三角跨省迁户口”新政落户安徽第一人新合肥人感言/期许:合肥的人才政策很有吸引力,科研环境值得期待。

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合适的人,是幸运。

合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合肥常住人口已达9369881人。

从一座人口仅几万人的县城,到如今常住人口达到936.9万,在“合肥人”数量增长的背后,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潜力与吸引力。

大家来到合肥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人是为工作、有人是为求学、有人是为创业创新,还有人是因为爱情……但他们最终的选择是一样的:留在合肥,成为一名新合肥人,成为1/9369881,在这里迎来自己的新起点……

【人物故事】

新政落户安徽第一人:从上海到合肥 美国博士后讲述成为“新合肥人”的三个月

放弃上海户口成为合肥人,他是“长三角跨省迁户口”新政落户安徽第一人;成为“新合肥人”三个月,他带着妻儿跑遍庐州老城新区感受城市发展;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徐马飞说,这里宽松且向上的科研环境和对人才吸引政策,让自己和家人更期待在合肥的新生活。

谈落户:

美国博士后放弃上海户口落户合肥,讲述成为“新合肥人”的三个月

5月18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里,徐马飞正穿着白大褂在仪器前做着实验。

“一晃,我已经是‘新合肥人’三个月了。”聊起放弃上海户口成为新合肥人的那一天,他记忆犹新。

今年2月19日起,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免去了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来回奔波”。2月24日,线上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徐马飞,也成为“长三角跨省迁户口”新政实施后落户安徽的第一人。

“当时还在疫情期间,线上办理还是很方便和放心的。”1998年,徐马飞就在浙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求学,2005年到2012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细胞系做博士后。2002年本科毕业后,他曾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并落户上海。“去年我和家里人商量后选择回国发展,先后去江浙等地了解,最终选择了合肥,感觉这里发展空间更大一些,科研的环境也比较宽松。”

谈发展:

合肥向上的科研环境“让人期待”、人才政策“让人安心”

作为安徽医科大学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如今,徐马飞主要从事与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并在校内建起自己的科研实验室。“我是去年来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的,这大半年感觉合肥的科研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加上这几年合肥在科研上的突破,也让我很期待。”

说起归国发展,他说自己也曾有过很多考量。

“得益于国内科研实力的发展,如今这已经成为很多在海外求学和科研人员的选择。”他注意到,仅去年,安医大生命科学院就陆续引进了十多位海外人才。此外,他还从新闻中了解到“世界名校8名博士后集体归国来到合肥科学岛”的事。

“现在合肥正不断地融入‘长三角’,特别是随着人才吸引政策的不断优化,像我这样的‘新合肥人’越来越多,这座城市也一定能集聚发展活力。”徐马飞说。

谈教育:

孩子在校融入“超出期待”

跟随徐马飞一起,两个孩子和妻子也从美国回到合肥生活。

“现在两个孩子都在合肥上学了,一个上小学、一个在幼儿园,说真的,他们在合肥的融入有点超乎我的想象。”谈及举家迁回合肥,徐马飞开始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方面是语言融入,另一方面则是教育模式的转变。

刚上四年级的老大在学校的一次表现则让他“放宽了心”。“有次放学回来孩子跟我说,爸爸我们今天有一节随堂的汉字听写,我考了满分。”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融入也逐渐让他和妻子放心。“虽然在国外多年,但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一直比较注重中国传统教育,了解中国文化、说汉语、背古诗词也都在进行,所以回国后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难。”

闲暇时,徐马飞还会带着家人一起跑遍合肥老城新区,感受城市发展。“周末的时候,我会带他们一起去大蜀山爬爬山、杏花公园坐坐船,逍遥津公园改造好了后,可以去了解合肥悠久的历史,孩子们也都很喜欢这里。”

成为“新合肥人”的三个月,徐马飞最大的感受就是“合肥是一座很宜居、舒适的城市,作为这里的一员,我也想为合肥发展加油鼓劲。”

【人物故事】

从求学到就业 我见证了合肥的日新月异

如果说,十年前唐骐杰选择合肥,是因为向往科大的安静校园,那么,如今选择留在合肥,则是看中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

今年29岁的唐骐杰已是国仪量子的技术骨干,从事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发。不论是公司的工作环境,还是城市的创新氛围,都让这位来自浙江湖州的小伙子感到“很对口”。

2011年,唐骐杰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大,当时以他的分数可以上离家更近的浙江大学,但他最终选择了科大。“那时我没有考虑城市因素,只是觉得科大更适合自己。”唐骐杰说。

这个选择,也改变着唐骐杰的人生轨迹。“合肥”这座以前出现在地图上的城市,日后成为他工作和生活的“第二故乡”。

在这十年间,他经历和见证了合肥的飞速发展,看到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越来越有“归属感”。

“记得刚来时,回家都是坐绿皮车,而且车次少,有一次错过班次,只好在火车站旁边的旅馆住一晚,那时感觉合肥还没有自己老家好,交通很不方便。”唐骐杰说,没想到几年后,合肥的高铁网就密集了,现在回家坐高铁不到两小时,而且车次很多,随时走随时买票。这几年合肥更是以每年一条地铁轨道的建设速度,不断刷新城市的建设速度。

交通便利让唐骐杰切身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但真正让他选择留下来的原因是,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崇尚科技创新的氛围。

“在博士毕业后我决定留在合肥,这里聚集着一批量子公司,蓬勃发展的量子产业让我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唐骐杰说,他的一些同学和朋友毕业后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他也收到了不少“橄榄枝”,但考虑之后,他最终选择留下来。他更看中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对于这个决定,他的父母也很支持,如今爱人也随他来到了合肥。

“合肥的创新创业环境很好,产业发展也很快,近年来一系列人才政策也很有吸引力,我正在申请高新区的人才公寓,准备在合肥安家。”唐骐杰笑着说。

对于未来,唐骐杰内心充满期待,对合肥的发展也同样充满信心,表示希望合肥发挥科技优势,继续做大产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合肥,留在合肥。“合肥是一座养人之城,城市的发展动力和潜力都不错,相信随着合肥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更多人与我一样选择合肥,成为一名新合肥人。”

【人物故事】

随夫从上海来肥 当一名快乐的新农人

17年前,江西人熊青华在上海打拼,遇见了她的另一半。老公是长丰县陶楼人,6年前两人回到家乡,承包500亩地,种1.5万棵樱桃,开启二次创业生涯。从此,熊青华也定居在了长丰陶楼。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去年三四月份仅仅还只是几个大棚的樱桃园,如今已经成了集采摘、民宿、儿童乐园、度假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5月份是樱桃成熟的季节,在采摘园的门口,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分拣樱桃,将不同大小和品质的樱桃装进盒子里。刚刚从外面回来的熊青华不放心,会一个盒子一个盒子地检查,发现有些盒子里的樱桃不符合大小,还会重新挑选,有些盒子重量超过,她反倒“得过且过”。不时会有一些车辆开进园区,直接在门口买上十来斤樱桃带走。

他们身后的这片樱桃园于2014年开始建设,主要以欧洲大樱桃种植为主,原本预计今年会是个大丰收,产值大概能达到20万斤,没想到最近遇到了强对流天气,“产量可能会减少不少”。

兆和源农场紧邻109国道,大片樱桃树列队整齐,树上果子微红,大的如硬币。

樱桃好吃树难栽。没干过农业,一切从头学起,他们找来最好的品种,“早大果、拉宾斯、红灯、艳阳、萨米脱……”熊青华如数家珍,指着眼前两米多高的樱桃树一一介绍,6年前刚开始种,她心里也没底。请来经验丰富的台湾老师现场授课,四处拜访熟练工人,买来大部头专业书,夫妻俩一头扎进樱桃园,伺候着小树苗。樱桃怕旱怕多肥,他们在地下装上水管,精准滴水灌溉。为提高樱桃质量和产量,盖大棚保花保果,人工除草施有机肥。得益于江淮分水岭上的经纬度,国外的樱桃品种在长丰这片沃土上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去年第一次挂果,有一万多斤。虽然产量少,但口感和质量上佳。”樱桃和别的果树不同,它旺产期在10年后,结果持续20年。

从江西到上海,再陪着丈夫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对于熊青华来说,来到合肥是一件“冒险的事”。可是她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事实也证明,她的冒险成功了。

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兆和源农场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名气也一年比一年旺,“我们刚开始在这种樱桃很多人不知道,都是政府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才让我们的果园有更多人了解,并且愿意来。”熊青华说,如今她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合肥人了,在这里创业和成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也是一个很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故事。

【人物故事】

合肥“很大” 可以包容每一个人的梦想

在北京漂了七年,在上海漂了三年后,东北小伙沈召宇将自己的未来定在了合肥。如今的他在千亿企业联宝科技从事高级经理一职,家人也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搬到了合肥居住。

“以前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只存在于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然而大城市的安家门槛是越来越高,让人望而却步。合肥是座年轻的城市,以其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出了各项人才引进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我的后顾之忧。”沈召宇告诉记者,与合肥第一次结缘是在2012年,联想集团在合肥投资建厂,而真正来合肥生活是在2018年,也是因为加入联宝科技这个大家庭。

“2012年到2018年,可以说我是合肥的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观望和考察是否适合在合肥定居发展。现在合肥发展得这么好,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没有错。合肥是座年轻的城市,以其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出了各项人才引进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我的后顾之忧。”

采访过程中,沈召宇将自己定位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技术宅’”。在他看来,合肥的城市气质与他相当匹配。“今天,合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制造之都’、‘创新之都’,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各种利好消息接踵而至。”沈召宇说,合肥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芯屏器合产业发展战略给了他广阔的发展空间,联宝智能制造转型给予的施展平台和创新的企业文化让他如沐春风,“作为智能制造的从业者,我非常看好这座城市的潜力。”

举家来到合肥之后,爱上这座城市的可不止沈召宇。他的爱人经过努力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实现了学业上的提升;母亲从东北过来帮扶小家庭也非常适应合肥的生活,“合肥人也很和善,我的母亲从大东北过来也丝毫没有语言障碍,和这边的老太太相处融洽。”在一家人眼中,合肥不但宜居宜业,而且城市绿化也很好。

沈召宇说,从地域面积而言,合肥不大,让我有更多时间可以花在工作、家庭、学习上;从逐梦空间而言,合肥很大,可以包容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是个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感谢合肥,感谢联宝科技,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生活。”

【人物故事】

在他的发动下 成立全市首个“男护联盟”

他们活跃在手术室、麻醉科和监护室里,同样担当着“天使”的神圣职责,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有这样一位颇受欢迎的男护士长——杨彬。老家安徽寿县的他,2011年从上海回到合肥工作,也就是从那时算起,今年已经是他来到合肥这座城市的第10年。

5月17日,记者在该院见到了他,这几天,除了本职的工作以外,他还忙碌在“种苗人”的一线。从早上到岗进行准备,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接种者,他职业生涯中的单日注射纪录不断被刷新着。每当遇到接种高峰时,他还和同事们举起喇叭,负责起在等待接种区维持现场秩序的任务。

2006年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杨彬进入上海一家医院急诊科工作。2011年1月1日,考虑到父母年纪渐长,他选择从上海回到合肥,并就职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采访中,记者得知,在起初刚来到滨湖院区的3个月,他也是在急诊科工作,后来选择科室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当时仍处于新兴阶段的老年科。

“可能跟我之前在急诊科的经历有关吧,那时候接触到很多半夜就诊的老人,这种老龄化的趋势让人看到了医养结合的迫切需要,而我们院成立不久的老年科更是坚定了我选择回来的信心。”

2011年的4月1日他来到老年科工作,那时的杨彬和同事们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成为咱们合肥的第一批老年专科护士。”事实证明,团队的努力没有被辜负,2018年,合肥市第一批老年专科护士在该院诞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搭建男护士工作交流平台,充分激励男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男护士在护理领域的作用,在杨彬的发起下,合肥首个“男护联盟”在2015年成立。2020年疫情期间,24名男护联盟成员集体请战,还向该院护理部主任潘爱红提交了两份请战书,一份请战支援武汉,另一份请战去本院抗“疫”一线任何需要他们的地方。

如今的杨彬,不仅工作在滨湖,还早就把家安在了滨湖,刚添了二宝不久的他“儿女双全”,还因为乒乓球这个兴趣爱好结识了许多合肥的“球友”。说起作为“新合肥人”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变化太大了”成为他口中的关键词。“我记得刚回来那会儿,滨湖这边可能晚上8点以后街上就没有什么人了,现在到11点都还灯火通明特别繁华。还有就是塘西河公园,印象中当年的这里只是一个排水沟,现在经过改造发展,沙滩公园已经变成晚上居民散步和小朋友玩耍的休闲好去处了。”

从选择男护这份职业,到选择回到合肥,再到选择老年科,杨彬笑言,如今看来,自己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正确的。被问及作为新合肥人对这座城市的期许和祝福时,作为一名工作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医务人员,他这样说道:“合肥本身是一个年轻的充满魅力的城市,未来,希望能见证更多发生在这里的健康养老的变迁!”

【人物故事】

“合肥的很多路和桥都是我建的”

2021年,对于畅通二环(西南环)金寨路、合作化路节点工程项目经理陶元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合肥打拼十年后,今年1月份他终于把户口从马鞍山老家迁了过来,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肥人。

2011年大学毕业后,学工程专业的陶元感开始扎根合肥这片热土,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自此和大建设结缘。合作化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上海路高架……说起自己参与的市级重点工程,陶元感是如数家珍,自豪感满满。

“很多大家熟悉的重点道路桥梁工程,我都有幸为之奋斗过,这些项目都成为市民往来的重要枢纽。城市发展的勋功章上,留下了我和同事们奔走辛劳的足迹。”

“十年前的时候,合肥城区的出行体系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建设高架的速度也没现在快。”陶元感由衷地感叹,最早参建合作化路高架时,自己还是初出茅庐,从最基层的技术人员做起,如今已经成为一名项目经理,统筹着畅通二环(西南环)金寨路、合作化路节点的整体建设。

成为一名建设者,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家庭时间的牺牲。随着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大,对建筑品质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严,陶元感常年驻扎在现场,以工地为家,忙起来难得和老婆孩子见上一面。“合肥现在做大建设工程既要有效率,又要注重质量,为的都是让眼中的风景变得更美,身边的道路更加通畅,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城北,他见证过阜阳路的扩围通达;城南,他体验过二环改造的速度激情;城东,他紧握住广德路的嬗变脉搏……在陶元感看来,目前就剩下西部区域自己还没有参与过项目建设,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开拓的机会,继续和大建设相伴相依,再塑城市新辉煌。

“这些年我陆续在合肥完成了买房、结婚生子等大事。现在看这里,越来越像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政府给的各类政策又特别好,所以就把户口迁了过来,变成名副其实的新合肥人了。”陶元感满心欣喜地表示,等孩子长大后,会慢慢告诉小家伙,很多人都走过的路和桥,那可是爸爸亲手建起来的。

本组稿件统筹:蒋瑜香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蒋瑜香 乐天茵子 吴奇 韩婷 唐萌/文高勇 卓旻 蒋云龙/图

新闻推荐

合肥淮南联手打造新桥片区热电联产项目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合肥热电集团获悉,安徽新桥热电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标志着安徽寿县经济开发区新桥片区热电联产项...

寿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