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当众砸手机,这种教育粗暴极端
□惠铭生
距离高考、中考只剩不到两个月时间。任何可能影响学习的因素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比如手机。近日,河南信阳一中学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们依次上台砸手机。对此引起舆论热议,有人支持校方的强硬态度,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也有人质疑,此举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实,为起到警示作用而毁坏学生手机在国内初高中并非第一次。此前,山西原平市范亭中学曾将带入校园的手机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安徽淮南凤台古城中学公开砸学生手机……至于没曝光的,肯定还有很多。
为什么砸手机?理由冠冕堂皇——现在很多在校生上课时偷玩手机,甚至玩上瘾,这的确影响学习,干扰学校管理。所以,有的老师摔砸学生的手机,理直气壮,其初衷肯定是:都是为了学生好!但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反教育”。
手机是有价的,甚至价格不菲。好端端的一部部手机,学生高举铁锤一下下敲碎,未必就是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愿望,因为砸谁的手机谁会心疼,除此之外,包括台下的大多数学生未必就会认同乃至心服。总之,以涉嫌违法的手段解决学生违反校规的问题,轻重颠倒。手机非摔非砸不可吗?这的确值得商榷。因为比砸手机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暂时“没收”,延期退还或者转交给家长,这样做可能更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或许有观点认为,公开让学生自砸手机,老师的初衷是好的,谋其“杀一儆百”效果,“教育”其他学生莫重蹈前辙。但这不是教育,是“恫吓”。这就如同专家所指出的:当众销毁手机无论其方式和过程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暴露出来的依然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在“工具”意义上是有效的,而在“育人”目标的实现上带来的更多是伤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育人,起码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当众砸手机,这种教育方式粗暴、极端,缺少人性化,在具体效果上可能会走上教育的反面。比如极端、违规的教育方式,容易扭曲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教育是有底线的,即便是教育惩戒和批评,也不能突破。
“禁止手机进校园”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为了在学生和电子产品之间建立起保护屏障,教育部门在相关方面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比如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但需要正视的是,在政策层面上“禁止手机进校园”容易,但在实践上,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手中的手机问题,恐怕需要更多的教育管理智慧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譬如,学生不是生活在“孤岛”上,现在有太多的成年人手不离机,成为“手机控”,这对未成年人而言,必然深受“熏陶”。再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研发先进的“学生版手机”,对有些手机功能进行取舍和限制,防止学生过度依赖手机,避免“玩机丧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国义通讯员肖启蒙)1月22日,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凤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凤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