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做特教老师 让“折翼天使”扬起生命的风帆

合肥晚报 2021-05-28 00:35 大字

○1995年5月25日安徽省特殊教育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及省特教研究会四届理事会三次会议会员代表合影

○优秀毕业生卫东雯(左)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校门

○2005年9月,英国安妮公主来校视察与师生、演员们亲切交谈

○1974年1月,首届毕业生与教职工合影

“这里的孩子很特殊,你可能教他们一个简单的知识,得反复教上好几个月才能教得会;这里的孩子也不特殊,你看他们在竞赛、荣誉面前,同样充满昂扬斗志。这里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善良、可爱、懂得感恩,他们更需要人们给予很多很多的爱,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自食其力、快乐成长。”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副校长郑秀娟对记者说。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从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乘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春风,在合肥,一所办校58年的特殊教育中心正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办学昂首阔步。她就是——合肥特殊教育中心。

好的特殊教育老师什么样?

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的郑秀娟,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目标,但却从未设想有一天她会走上特殊教育这条轨道。2006年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工作,自此开始了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师生涯,见证了一批批“特殊世界”的孩子们的成长,也逐渐寻觅到了做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老师的真谛: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耐心,唯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帮助“折翼的孩子”丰满羽翼,不忘初心,坚守才能静待天亮花开。

A.“折翼的孩子”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爱

初为特殊教育教师,迎接郑秀娟的是学校里高中的听障生班级:清一色听力有问题的孩子,下课和上课,教室里、走道里都是静悄悄的,学生之间交流全靠手语。

郑秀娟回想起15年前的情景:“当时我刚从全日制普通中学离职,24岁,不会手语,教的还是讲究语言魅力、沟通艺术的语文学科。突然面对一大班子听障孩子,我一时间局促在讲台上,感到所学专长无用武之地。”好在那时班里的学生们还算省心,他们很少让仅比自己年长三四岁的郑老师为难,上课总是乖巧地坐在那静静地“听”课。

“那几堂课,他们自然什么都没能学到。”给听障学生上课肯定不能和给普通学生上课一个模式,学手语成为当时摆在郑秀娟眼前的第一大棘手问题。“我得跟学生建立起沟通,才能更好地把知识点传授给他们。”

郑秀娟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于是,刚入职那会儿,她每天都抱着手机跟着视频学手语,就连走路的时间都不肯错过,为了尽早让孩子们“听得”懂语文课,她逐字逐句地把备课内容翻译成手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至在课堂上能够熟悉运用。“大约只用了1个月,上课就不成问题了。”

学习手语的过程,让郑秀娟深感这些听力有障碍的孩子求学路上面临诸多困难,“孩子们真的太不容易了”,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想真正为特殊孩子做点什么的种子开始悄悄在她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面对这些孩子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爱和耐心。”郑秀娟给我们回忆了第一次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参加运动会的场景,整个操场静悄悄的,“没有发令枪声、没有广播和音乐,只有赛场上孩子们全力奔跑带动风的呼啸声。”眼前的一幕幕实在太触动郑秀娟了,“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们在面对荣誉和竞赛时,和普通孩子一样全力拼搏,奋力去追,如果有更多的鼓励和爱,他们一样可以快乐成长、很好地融入社会。”

从那一天起,郑秀娟开始重新问自己:“你能心无芥蒂地接纳学生吗?你可以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吗?”

她时刻要求自己,多多关爱学生,从饮食起居、生活上的点滴琐事开始:与学生们同桌吃饭、一起阅读、一起游戏,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去研学游、校外实践……在一次次小小的尝试中,郑秀娟也明白了该如何去做一名好的特殊教育老师。

B.特殊教育贵在专业化、个性化培育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正确方向,也是从教育维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自我生存的能力。”行走至老校区的一块雕塑前,郑秀娟停下脚步向我们介绍,“这块雕塑一直都立在这里,名为‘扬起生命的风帆’,它像一块精神丰碑一样始终指引着我们在特殊教育道路上踏实前行。”

始建于1963年的合肥特殊教育中心,起源于合肥市西市区聋哑人业余文化学校,1970年转为政府办学,曾用校名为合肥市聋哑人学校、合肥市聋哑职业学校,2001年经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学校更名为合肥特殊教育中心。

自建伊始,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沐风栉雨,励精图治,与时俱进。2002年9月,学校开创了安徽省残疾人综合高中的先河,并逐步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康复教育和艺术教育四大办学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视障、听障、培智、学前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综合高中教育四个学段。学校目前一校两区,南校区位于庐阳区濉溪路,占地30亩,主要承担学前康复教育;北校区位于新站区学林路,占地125亩,主要承担听障、视障和培智教育。

“生源结构从原本以听障学生为主,变为听障、视障、智力障碍学生兼招,这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跟随郑秀娟参观校园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听障学生的教育,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还不是最难的,“对于听障生只要过了沟通这一关,后续的教育问题就会少很多,但智力障碍的孩子不一样,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很低,基本上不会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指令。”

“做特殊教育老师,仅仅有爱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每个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样,要想读懂他们的行为,明白他们的需求,得实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这需要老师们足够专业。”认识到这一点后,郑秀娟和同事们开始在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教育上苦下功夫。

在学前康复教育方面,坚持“因材施教、突出研究、重在康复、家校结合、侧重个训”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教学活动,扎实推进学前康复教育教学;在培智教育教学方面,坚持以爱为源,用心呵护,让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加强IEP评估和个别化工作,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视障、听障教育教学方面,结合北校区智慧课堂、希沃白板等设备,进一步开展现代化教学教研工作,构建特教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在残疾人职业教育方面,先后开设工艺美术、微机应用、盲人按摩等专业。

“近十年来,学校共为高等院校输送近600名优秀毕业生,200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艺体比赛中喜获佳绩,更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郑秀娟十分自豪地跟我们分享,在学校的培育下,她的学生有的还成了她的同事。

C.守望初心用坚守去等待天亮花开

走过15年的特殊教育生涯,郑秀娟慢慢体会到,在爱和专业之余,面对这群“折翼的孩子”,教育者们还得具备不忘初心用坚守等待天亮花开的信念。

“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学起知识很吃力,老师们一个知识点往往得教上一月甚至一年,才能让他们掌握,没点耐心和信念支持,这份事业是坚持不下去的。”如今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郑秀娟虽工作繁忙,仍不肯走下教学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热爱的教学、教研事业中,她才感到充实和踏实。“特殊教育是社会的民生工程,关乎许多个家庭的幸福,我们每一个特教教师都要主动担责、有所作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残障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热爱自己的勤劳善良、和谐有爱的劳动者。”

如今,在北校区办公、上课的郑秀娟每天上午6点左右就得驱车前往学校,家人、朋友多有心疼她的辛苦,可是她却从不诉苦抱怨,并为之乐此不疲。“如果我的一丁点辛苦能换来学生人生路途上的一片坦途,那将尤为值得、很有意义。”

采访中,郑秀娟总是谦逊地告诉我们她并不是什么典型人物,在她的心目中,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有着太多太多值得称颂的优秀教育者。“学校今天的成绩,是所有前辈和同仁以及学生们共同开创出来的,大家一同撑起了特殊教育的一片蓝天。”

正是在郑秀娟一般对特殊教育有情怀、有信念的特殊教育人的专业坚守下,合肥特殊教育才高质量稳健发展起来。合肥特殊教育中心也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合肥市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奋力扬帆“十四五”,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将以新校发展为契机、内涵建设为重点、特教课堂为阵地、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提升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特教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金玲

新闻推荐

空调企业迎产销旺季

5月18日,在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一家空调企业生产车间,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初夏时节,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内的空调...

濉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濉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