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天河的演变与治理拾零

巢湖晨刊 2021-06-11 09:04 大字

白石天河

李卫华

白石天河位于庐江县北部,是巢湖的主要支流之一。现白石天河自广寒桥(河沿村)至吴家圩的入巢湖河口,干流全长35.5公里。

白石天河是引江济巢工程输水河道的组成河段之一。引江济巢工程又是引江济淮工程的水源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开辟一条新的引江输水线路和利用现有引江输水线路加以扩疏两大部分。其中新辟引江线路为:自安庆枞阳闸引江水入菜子湖调蓄后,向北经孔城河过分水岭,由白石天河注入巢湖。

巢湖湖湾滩地上形成的古河道

在古巢湖沿湖众多的因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湖湾滩地中,杭埠河——白山河滩地是巢湖历史上沿湖面积最大的一片湖湾滩地。对巢湖流域沿江沿湖地带的垦殖开发兴起于宋代。明清时期是巢湖沿湖滩涂圈圩垦殖的主要时期。据《安徽通志稿·輿地考·水工》,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在这片滩涂上圈筑的新丰圩2700余亩,薛家圩5000余亩。另据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水利志》,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这一带滩涂上史载的圩口已有永兴圩、新兴圩、金墩圩、盛安圩、永和圩等大小50余口。清中叶时,沿巢湖大面积湖湾滩地的圈圩筑堤已基本完成。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不断进行的圈圩筑堤及对天然河沟的整治,在巢湖的杭埠河—白山河湖湾滩地上形成了今白石天河的雏形。这条古河道最早称清野河。

白石天河形成相对稳定的河道形态之后,由于不同河段在当地对其名称上的约定俗成,整个河道又被分成上下两段。上段,起自广寒桥,东南流至湖稍圩的下马渡,河道长14.5公里,旧称牛首河。下段,自下马渡继续向东南流,至石头镇后转向东北经白山镇抵盛安村,再折东于吴家圩注入巢湖。这段河道长21公里,古称天河,为原白石天河,由于古称之所谓“天河”流经石头、白山二镇才得名白石天河。在下段21公里河道中,其白山镇以下至巢湖入湖河口的尾段河道又曾被称作白山大河。

白石天河支流众多。源自干流南岸丘陵山区的原主要支流有:马槽河、金牛河、罗埠河等;流经干流北岸圩区的支流主要有小南河和青阳河。

马槽河,1986年“引马入杭”工程实施前,马槽河本是白石天河的上游河段。此河发源于庐江县西大别山余脉的马槽山区。其河道向东北流经金汤水库,过汤池镇至河沿村汇入牛首河(即今白石天河的上段河道)。

金牛河,源出庐江县西乡的平顶山,长冲河为其上游的主源分支河道。金牛河向东北流经金牛镇至湖稍圩注入白石天河。

罗埠河,源出庐江县西乡的鸭池山东麓。其主流向东北流至天河坝,经罗埠镇至金墩圩汇入白石天河。

小南河,原系杭埠河的汊河。此河起自与杭埠河相通的王四六渡,东南流至沈家桥,再向东流至白山大桥汇入白石天河,全长14.5公里。

青阳河,原为小南河的支汊河道。此河起自与小南河相接处的沈家桥,东南流至青阳村一带汇入白石天河。

在白石天河水系中,还有龙潭河、会市河、板桥河、戴桥河等其他支汊河道。

河道治理及“引马入杭”工程的实施

明、清及民国时期,一直延续着白石天河的河道治理。尤其是在大水、大旱年份,灾后开展的筑堤培修、圩口联并及河道疏浚等治理活动,更是巢湖水利史上不可缺少的内容。白石天河也正是由于这种不懈的河道治理,才在500多年中完成了其河道形态的演变。只是由于受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这些河道治理活动,缺乏整体的流域性治理规划,大多是一些局部河段的小规模治理。至建国初,白石天河仍旧堤身矮小,河床淤塞,河道狭窄弯曲,抗洪能力十分低下。

建国后,通过对白石天河的不断整治,其面貌得到了改变。

1960年冬,在实施小南河以南圩口的联并后,在青阳河河道的首端沈家桥及尾端青阳村两处拦河筑坝,将青阳河首、尾两头封堵,使青阳河成了石大圩内的滞涝内河。同时,对白石天河沿河圩堤进行了加高培厚。

1966年大旱,河道水位低落。航运管理部门从航运需求考虑,于当年冬组织劳力,在白石天河的白山镇以下的千棵柳河段,对长250余米的阻航浅滩实施了疏浚,使这段河道达到底宽15米,底高程为5.5米。

1976年冬,实施了截流小南河工程,以减少白石天河的防洪压力。这项工程是对原与杭埠河相通的小南河,在其上游的王四六渡进洪口筑坝,堵截从杭埠河分流的来水。1984年,又在小南河下游出水口处的大河咀建控制闸。这样,小南河便成了同大圩、石大圩之间的排灌内河。

1978年特大干旱。在这一年的抗旱中,庐江县发动白山、金牛两区的一万多民工,对白石天河的自湖稍圩以下至黄烟店长2.5公里河道加以疏浚,达到了底宽20米,底高程5.5米的输水要求。同时,白山区还组织劳力,将白石天河入巢湖河口的长0.5公里的浅滩进行了疏浚。在当时久旱无雨,巢湖低水位情况下,通过上述的河道疏浚施工,使抽提的巢湖水能够经白石天河通达湖稍,以解决两岸的抗旱水源。

1978年8月,在白石天河的白山镇河段建成白山大桥。此桥为两孔双曲拱桥,每孔净跨70米,总长(包括引桥)350米,桥面全宽10米。

自建国后,在白石天河历次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实施于上世纪80年代的“引马入杭”工程(“马”即马槽河;“杭”即杭埠河)是最重要的工程项目。

在实施“引马入杭”工程之前,白石天河承担着717平方公里来水的排洪任务。由于白石天河河道弯曲,河床宽窄不一,且两岸堤防存有多处险工隐患,其河道的安全泄洪流量远远达不到应有的防洪要求。遇大水年份,白石天河成为庐北圩区汛期防汛的最薄弱环节。马槽河,来水面积98.7平方公里,是汛期向白石天河泄洪的主要支流。为了减轻白石天河的防洪压力,1976年,由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将“引马入杭”工程纳入杭埠河治理项目。

1979—1980年,庐江县先后编报了《马槽河汇入杭埠河工程设计任务书》和《引马入杭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由于时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程实施延缓。至1984年9月,庐江县对“引马入杭”工程的原设计文件作了修正完善,并得到省水利厅批复,核定工程总投资284.4万元。

“引马入杭”工程的工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马槽河的下游开挖一条新河道,接通杭埠河,将马槽河之水引入杭埠河;其二,马槽河接通杭埠河后,为抗御杭埠河洪水因回水顶托而造成的对马槽河的冲击,要对原马槽河的主要河段施以河道整治。

1984年11月下旬,“引马入杭”工程开工。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完成主要工程量;第二期为工程扫尾。在1984年冬实施的第一期工程中,庐江县发动了城关、汤池、金牛、白山等四个区的5.6万民工投入施工。全部工程于1986年底竣工。两期施工共完成土方170万立方米,砌石1.09万立方米,混凝土1951立方米;民房拆迁1600余间;挖压土地1100余亩。

“引马入杭”工程的实施结果,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在马槽河下游,沿周墩至罗庄一线,所开挖的这条新河道长2.8公里,以40度的锐角与杭埠河相汇。新河道的河底宽20—25米;河底高程7.1—7.4米;堤顶高程17.0米。

将马槽河的郭河跌水至周墩的长5.7公里老河道裁弯取直,并加高培厚河堤,使其堤顶高程达到了16.9—18.8米。

完成了马槽河施工中的沿河配套建筑物处理工程。新建、改建涵闸10处、排涝站3座、桥梁1座,如周墩闸、河沿闸、汪代庄跌水等。

“引马入杭”工程实施后,白石天河的来水面积由原来的717平方公里,减少至619平方公里。所承担的防洪来水面积减少了98平方公里。从此,这条起自广寒桥(河沿村),接原牛首河,又经石头与白山两镇,至入巢湖的河口,总长35.5公里的河道,开始统称为白石天河。其原支流马槽河也自此成了杭埠河的支流。

此外,上世纪70年代,还对白石天河的主要支流金牛河和罗埠河进行了重点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河道的取直和扩疏、堤防的加高培厚。

经过上述对白石天河的治理,使沿岸18.4万亩的圩田改善了防洪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干旱年份,又可通过河沿闸从杭埠河引水,补充庐北丘陵地区的灌溉水源,使金牛、石头、罗埠、戴桥等四大电灌站灌区和沿岸一些小型电灌站的水源得到保证。在航运效益方面,一般机帆船可以四季通航。在巢湖水位较高时,发自合肥、巢湖市的客轮可直达白山、石头和金牛镇。

2014年8月,环巢湖旅游大道上的景观桥——白石天河大桥建成。此桥全长826米,主桥宽27.5米,为独塔单索面斜拉桥。

庐北粮仓——庐北大圩

庐北大圩的形成过程与白石天河的治理、演变,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包容、互为因果的关系。正是由于在庐北湖湾滩地上完成的圈圩筑堤、圩口联并,才奠定了白石天河河道的基本形态。

经过上世纪60至70年代对白石天河的治理,至80年代的“引马入杭”工程的实施,终在庐江县北形成了一个耕地面积达13万亩的大圩——庐北大圩,并由县政府正式命名。

庐北大圩,东滨巢湖,南临白石天河,西界马槽河,北濒杭埠河,内含同大圩、石大圩、牛广圩等圩口,地括同大镇、郭河镇。全圩的圩堤总长99.3公里,堤顶高程13—17米,堤顶宽6—10米。沿河护坡护岸45处,长24.5公里。圩内已建有涵闸72座;机电排灌站27处,装机88台,8290千瓦,实现了排灌分级、分片控制。

庐北大圩经长年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经受了1991年、1999年、2003年等大水年和1992年、1994年、1995年、2001年等干旱年份的考验。

新闻推荐

绕城高速两处互通将改扩建 一批大建设项目获准立项 空港拟打通多条主次干道

绕城高速金寨路、蜀山两个出入口改扩建;空港打通机场东路等4条主干道2条次干道;引江济淮兆西河上三座大桥及连接线提升...

庐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庐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