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教育世家三代六人育桃李
○陈发清与女儿陈立利合影
○1987年9月20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陈发清的教育成绩和育人故事
○学生寄来的贺卡
○2009年,陈立利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89年陈发清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在合肥市瑶海区,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六人投身教育事业,一代更比一代能力强,是合肥教育圈内广为流传的佳话。
“爱生如子、踏实敬业,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秉承着这一家风,这个家庭里的人民教师们,不论是在教学一线还是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始终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辛勤园丁的动人故事。
A.76岁老校长,提起教学就神采奕奕
76岁的陈发清老人退休前担任合肥市第十三中学的副校长,有些瘦削的他坐在家中的沙发上,白发稀疏,瞧见我们到来缓缓起身,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落座,周身依旧散发着读书人的文气,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语气和缓,让人觉得亲切。
眼前的这位老人,早年毕业于西南交大社会学专业,1972年参与合肥铁路中学筹建,并于1975年正式成为一名政治老师。在他执教的三十多个年头里,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班主任”“铁道部优秀教师”等一系列荣誉,育人无数的他更一度被誉为“合肥最好的政治老师”。
因为教学专业能力尤为突出,退休的前一年,陈发清还被时任合肥一中校长的陈栋特邀前往一中“救火”,担任高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
“敬爱的陈老师,真心感谢您近一个学期来给予我们高二(5)班(合肥一中)的无私帮助与奉献。您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德才兼备、既慈祥又严肃的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很荣幸能够成为您的学生,虽然受您教育的时间不长,但您那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也使我们对政治的学习更有信心,您是我见过最好的政治老师。”“新年到来之际,祝您生命之树长绿,生命之水长流。并且我,更是我们全体同学真诚地希望您能留下来,把我们带到高考,我们将会无尽地感激,倍加地珍惜这次机会。”……一封封学生来信是对陈发清教学工作的最大认可。
陈发清的女婿彭纯钢告诉记者,老岳父是在2005年去合肥一中“救急”,担任一个学期的政治课教学,虽然只教了一个学期,但是那年过年班里47个学生都给他寄来了挽留信,这些信件比一张张荣誉证书更令陈发清珍视,全都仔仔细细地收藏着。“他这一辈子最爱的就是教书育人,因为专业能力强,还连续担任了18届高三毕业班的政治教学,成绩均名列合肥市前茅。即便在1995年担任学校业务校长之后,也依然坚持担任班主任、任教高三毕业班。只要提起教学,他总神采奕奕、滔滔不绝。”
不只是专业能力在合肥市乃至全国,都有着很高的声望。陈发清对学生还是出了名的“护犊子”,在他任教期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受排挤,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没有一个学生饿着肚子去上课……因为细心的陈发清总是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他常常慷慨解囊,常常自费嘉奖学生,在他的呵护下学生们不仅专业成绩稳步提升,更阳光、健康的茁壮成长起来。
从教三十多年,陈发清感到最快乐的就是看到学生们越来越好。
陈发清说:“从教三十余载,一直到退休都还觉得没教够。看到一届届学生各奔前程,就是我最大的骄傲。教育的春天已来,我的孩子和很多学生现在也是老师,希望他们在教育行业大显身手,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期待和关怀。”
B.三代书香,一家出了6个教育人
早在陈发清父亲那一代,陈家就与教育事业结缘。
陈发清的父亲夏家连,解放前曾在上海中学从事数年历史教学。1950年,夏家连回到家乡合肥。当时,在夏家连的住地,瑶海区与肥东县交接处,十里以内没有一所学校。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一教育缺失的影响后,开始筹措建校事宜。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夏家连自然而然地被乡亲们推选为新建学校的负责人。
之后,当地政府将一座拥有两幢平房的宅院交给了夏家连,这便是最初的东岗小学。“第一届学生就有500多人,两间教室显然不够用,可是又没有更多的建设资金,那时父亲就把他的四个兄弟集结起来,组成了一支义务施工队,几个人亲自盖起了5间简易的校舍,这才让周边的学生都有了上课的地方。”在陈发清印象中,只要是关于学生的问题父亲总是积极而又点子奇多,“为了学生,他什么困难都能化解,学校离家不过几里路,父亲以校为家是家常便饭,时常两三个月都不回家。”
1952年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陈发清成为了父亲的学生,小小年纪的他那时总感到相较于其他孩子,父亲不但经常忽略自己,还更为严厉。“后来想来父亲的那些严厉都是我今后人生的宝贵财富,对我之后的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家连在东岗小学一直工作到73岁,直至因脑血栓身体不适才退休,周边80%的孩子几乎都是他的学生,老百姓们总是热络地称呼他为“老校长”。
受夏家连的影响,陈发清和他的大哥大姐相继也都成为了老师。如今,陈发清的小女儿陈立利也成为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担任党委书记、校长,女婿彭纯钢则在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工作。
浸润在教育氛围下长大的陈立利,很早就立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填报高考志愿时,陈立利将全部的志愿都填报了师范类院校师范专业,立志成为一个像父亲、像爷爷一样优秀的人民教师。199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陈立利成为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最初当教师时,陈发清给了女儿许多帮助,从备课上课到班级管理办法、教学方式方法等,陈发清“手把手”亲自教导,很快陈立利就成长起来,在专业上的提升非常迅速,工作两三年便获得区级课堂教学四项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合肥市优质课二等奖、合肥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和管理,陈立利始终以父辈为标杆,全身心奔赴在基础教育的路途中,先后取得“合肥市骨干教师”“合肥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合肥市十佳教育工作者”“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诸多荣誉,尤其在2009年,凭借多年来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陈立利被授予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相隔20年,“全国优秀教师”这一殊荣再次花落陈家,一度成为周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C.家庭聚会,教育是必聊的话题
在陈发清的印象中,父亲夏家连总是严谨且严肃的,他时刻教诲着子女们“遇到挫折时要自强不息,获得荣誉时不忘乎所以”。但是身为父亲,他又对子女的成就由衷地感到骄傲。陈发清翻出一张发黄的《光明日报》,1987年9月20日的头版头条《用真挚的感情、科学的方法关怀教育学生》报道着他的教育成绩、讲述着他的育人故事。当陈发清将报纸拿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仍旧淡然地表示赞许,并再次叮嘱其要继续努力,坚守初心。可是陈发清还是清晰地捕捉到了父亲悄悄将报纸折叠好收进随身携带的包里的细节,“逢人他总要拿给别人看一看,对于我的成绩他比自己拿奖更高兴,但在我面前他从不表现出来。”
陈发清深受父亲影响,对更为优秀的女儿,他同样很少表扬,并时常“敲打”其不骄不躁。可当他与合肥市众多优秀教师齐坐一堂,听着台上的女儿教育及管理经验报告时,内心的喜悦尽情绽放在上扬的嘴角上,这是怎么也掩饰不了的喜悦。
女婿彭纯钢说,“大家都投身教育,平时很忙,一旦有时间相聚,大家也经常聊教育。直到现在,我们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惑,还是会第一时间寻求父亲的帮助,想听听他的想法。”
陈发清时刻关注着子女们的教学工作和为人处世。直到去年担任三十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之前,陈立利都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因为陈发清一直教育她:班主任和教学岗位是十分锻炼能力的工作,只有在一线教学,才能更加清楚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准确、有效的教育。
“校长的工作太繁重了,而且现在她所在的中学教育集团规模大、事务多,实在忙不过来了,我建议她暂停一线教学,待行政工作全面熟悉再重回讲台,她犹豫再三,十分不舍。”陈发清说。
祖孙三代人,从教时间加起来七十多年,他们坚守在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他们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信念从未动摇过,因为做老师越久,就越能体会到教师身负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激励着他们矢志教育。
年过七旬的陈发清已经告别深爱的讲台15年,如今他最大的幸福感来源于见证子孙们的荣耀。“一代更比一代强,外孙彭泽宇也很优秀,才14岁就考上了西安交大少年班,不论今后他选择从事什么行业,我都期望他能继续传承家族踏实、严谨、敬业的家风,在一个行业里稳扎稳打做出更大的成绩。”
一家三代六人为师,数十年如一日,陈家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坚守浇灌着教育之花璀璨绽放。
记者 金玲
新闻推荐
勇救落水男童,被唤“好心爷爷” 工行安徽省分行刘世安用实际行动传递党员榜样正能量
“刘叔,感谢您,真是太感谢您了!您不仅仅是救了一个孩子,更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啊!”5月25日上午,在工行安徽省分行发生了感人一幕:...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