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石刻“殪虎岩”背后的故事 桂林明代有虎进了城?

桂林晚报 2020-12-18 12:08 大字

“殪虎岩”榜书

■鲍刚文/摄

在叠彩山北麓有很多不知名的岩洞,其中的一个,清代有人在洞口上方题“冰壶”二字,我们姑且称之为冰壶洞,想来应该是个避暑的好地方。现如今,洞口已经封闭,在空隙处,露出一件榜书石刻,刻于洞口顶部平整处,碑面未经打磨,清理干净之后,可以看出“殪虎岩”三个大字,落款为“正德丁卯三月望日”,无作者信息。从字面意思理解,明正德丁卯,即正德二年,1507年农历3月15日,有人在这个岩洞杀了一只老虎,于是把岩洞叫做“殪虎岩”。如果这个理解无误,那么,这件榜书石刻背后又反映了哪些问题呢?

桂林明代是否有虎

明代桂林是否有老虎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学者的研究,明清时期,桂林及周边多个县均有老虎出没的记录,其中灵川县出现老虎的次数最多,嘉靖十八年(1539年),老虎晚上进城睡觉,天亮被人发现赶走;嘉靖二十年(1541年)老虎伤人,3年间数百人受害;其后嘉靖后期至隆庆、万历间,灵川县多次发生老虎入城伤人事件,人们也多次捕杀过老虎。隆庆五年(1571年)临桂县(今桂林市)有人白天在龙隐山(今月牙山)一带捕获老虎,灌阳、全州、义宁(治所在今临桂五通)在清代都发生过虎患。

同时,专家还认为,“虎患”频发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的垦殖活动,严重挤压了老虎的生存空间,因而出现老虎进村入城的现象。

老虎如何进了城

“殪虎岩”榜书所在地,在明代是桂林城内,桂林是有城墙的,老虎是怎样“跨越”城墙出现在城内呢?其原因就在于正德年间的桂林城池已经残破不堪了。从历史记载来看,桂林有城,起源于唐代李靖筑城,宋代桂林城范围不断扩大,南宋末年,为抵御蒙古(元)军入侵,自李曾伯至胡颖四任主帅对桂林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北边扩展到今鹦鹉山北麓,叠彩山被纳入城内。元代也曾重修。到正德年间,桂林城已经破败不堪,包裕在《重修广西省城碑记》中描述当时的桂林城,部分城楼倾圮,雉堞损毁。极有可能老虎就是从城墙的缺损处入城的。

桂林城池的颓败也引起了地方主政者的注意,就在“殪虎岩”榜书刊刻后5年,正德七年(1512年),广西镇守太监陈彬及广西巡按御史发起整修桂林城的工程,历时两月结束,共建楼16座,铺34座,雉堞(女墙)3680多个,石炮383座,修补城墙3378丈。并由曾任云南按察副使的桂林人包裕撰《重修广西省城碑记》记载此事。

老虎是什么人杀死的

武松打虎,那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凭,现实中要打死一只老虎,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非个人所能为。发现并杀死老虎的那群人是哪些,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其中某些参与者可能是天潢贵胄,靖江王府的宗室。

之所以作如此判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在明代,叠彩山一带是部分靖江王宗室居住和游览之地。弘治年间,奉国将军朱聰就在叠彩山前买地建房,占地百余亩。叠彩山北麓也是靖江王宗室经常游览之所,留下很多相关的石刻。在“殪虎岩”榜书边上,有一件包裕的诗刻,是他赠送给松坡殿下(镇国中尉朱约)的一首诗,无年款。不远处的混沌岩,刻有朱聰及其父亲辅国将军朱相继、儿子镇国中尉朱约祖孙三代人刻像,碑刻落款为正德三年。同时在半山腰的碧霞岩内,也保存有两件与靖江王宗室有关的碑刻,年代为万历间。说明这一时段,靖江王宗室在此活动比较频繁。尤其是朱聰祖孙三代刻像时间刚好又与杀虎时间相隔一年。前一年的杀虎行动,很有可能有靖江宗室的参与。其二,打虎不易,刻碑也不易,尤其是在王公贵族的“势力范围”内。整个叠彩山明代碑刻的作者,除了靖藩宗室就是地方官员,“殪虎岩”榜书应该也不例外。在自己经常游玩的地方杀死了老虎,并将岩洞命名为“殪虎岩”也便成了顺利成章的事。

新闻推荐

灵川对学校(幼儿园)保安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本报讯(记者胡逢超通讯员刘兴杰)为提高学校(幼儿园)保安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广大师生人身...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